5月27日下午,由东莞市青年诗歌学会主办的“旗峰论诗” 系列 诗歌座沙龙活动启动,著名诗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杨庆祥作了题为《重建对话诗学》的诗歌讲座。并与东莞诗人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
杨庆祥博士围绕词语、形式、认知和历史四个逻辑,对诗歌的生成、基本要素和标准进行了阐释,他提到诗歌写作中要把心中的感悟、感受和感动,在记忆中找到一个客观对应物来组成诗歌的有机体。在词语方面需要有创造力,在语意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陌生化,反对刻板、单一的“报告文学式”语言;在形式方面,新诗的形式不是格律和整齐,而是通过大量的写作,形成一种自身风格意义上的形式;在认知方面,要把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自己走过路感受写进诗里。在历史方面,诗歌在表达个人生活的同时,合力肩负着对大语境的表现的责任,诗人是普通的英雄。
杨庆祥博士与本土诗人进行零距离的交流互动。针对诗人们对诗歌认识、创作中存在的困惑,杨博士一一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以及宝贵建议。参会诗人们表示,本次诗歌讲座干货多多,非常难得,从与名家的对话当中得到启发,为他们日后的创作提供了经验,点明了方向。
据了解,“旗峰论诗”——诗歌沙龙活动,是东莞青年诗歌学会在继续举行“诗行莞邑” ——会员诗人走出去采风创作交流 ,“旗峰观诗”——东莞诗人诗歌展示等两大活动的基础上,为了推动东莞诗歌创作,启动的第三个系列活动。借此形成走出去实践体验、聚起来平台展示推介、引进专家来理论指导等“三位一体”的服务格局。
该活动将以邀请国内、省内、莞内名家、专家,讲座、改稿、创作指导为主,邀请作讲座的专家、学者不仅仅是诗歌类的,也可以是小说、散文等门类的,甚至是美术、书法、音乐、影视等艺术门类的,通过他们讲述在各自的艺术创作领域中所受到诗歌的影响,他们对诗歌的认识感受和诗性的要求,为诗人的创作也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同时,沙龙也将采取东莞诗人、会员诗人之间的灵活组合,以交流探讨创作经验的形式,视实际情况,不定期举行,力求进一步打开诗人交流的“外通道”,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助力诗人们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并有艺术震撼力的优秀作品。
活动讲座还结合东莞市文联“五大文艺行动”和“三大活动品牌”的实际,学习了党的十九大精神。
文图 | 市青年诗歌学会
编辑 | 市文联网络文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