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由东莞市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东莞市青年诗歌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民尚艺节 之“旗峰论诗”第5期活动在”二只奶牛公馆”举行,著名诗人、评论家、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霍俊明作了“当下现代诗歌文体形式及题材的开放性”主题讲座。来自全市各地60多人聆听了讲座。
霍俊明老师是诗人、评论家,多重身份的他,是如何站在诗歌的面前呢?他说诗歌是一个时代的良心;诗是一种发现,也是一种补偿。在新世纪以来,随着新时代媒体的发展,诗歌发表的平台更多,诗歌写作群体庞大。不同认知、不同状态的人都呈现在诗歌里,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内容与写作形式。许多进入大众视野的却是“事件”和“非诗”,写诗的人不等同于诗人。
他认为诗人一般分为两类,即客观诗人与主观诗人。客观诗人与社会发生密切的关系,通过个人的阅世经验、社会经验来写作,对社会了解越深,社会经历越多,写作也会越丰富。但一个人单靠经验写作,靠生活来写作,总有一天他的经验和生活会被掏空,创作便难以维继的,这是它的局限性。当下中国缺少的是主观诗人,不必多阅世,但有性情,这是诗歌最直接的或更重要的一个标准。诗歌里要体现诗人的真诚,用情感说话,诗人在诗歌里说假话是不可饶恕的。不管是那一类诗人,是以想象的方式还是以切身经验的方式来写,都不必焦虑,不必成为别人的影子,按照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写作,都可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霍俊明老师还强调,“你生活的边界也是你写作的边界”。他说,一个诗人不论是对身边的小生活的、私人空间的认知,还是对广阔的时代的城市化中国的理解,你认知到什么程度,你才能在你的文学里达到什么样的可能性。对生活的理解多深,生活有多大,你的写作才会有多大的可能性。生活的多层次性,生活的千差万别,对应成写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这离不开一个诗人的基本能力,即想象力,白日梦的精神;感受力,不单是对外在空间的事物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对内部的,来自自我的,对自己的了解,一个诗人要有能够发现内心,通过诗歌、语言打开自我的能力;另外还要有“写好一首诗的能力”,让写作慢下来。其后,霍俊明老师还结合具体的文本和事例,对诗歌文体形式及题材的开放性进行了解剖式的讲授。
东莞市青年诗歌学会长黎启天作了总结发言,他说,第二届全民尚艺节“旗峰论诗”已进行了三场讲座,这几场讲座环环相扣,层层铺进,互有关联。几场讲座下来,从林莽老师说的“诗歌是内心的表达”,商震老师说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你”;到现在霍俊明老师说的“生活的边界就是写作的边界”。只要我们参透其中的要义、真知,看清诗歌的真相。那么不管诗歌写作文体形式和题材如何开放、丰富、多元,如何的眼花缭乱。我们都能万变不离其宗,不受困扰,从内心、从生命出发,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主讲嘉宾简介
霍俊明
河北丰润人,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著有《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尴尬的一代》《有些事物替我们说话》《变动、修辞与想象》等专著、诗集、随笔集等十余部,曾获《诗刊》年度青年理论家奖、大昆仑杰出诗歌批评奖、“后天”双年奖批评奖、《人民文学》《南方文坛》年度批评家表现奖、《星星》年度批评家、扬子江诗学奖、《南方文坛》年度论文奖、《诗探索》理论奖等。编选《天天诗历》《年度诗歌精选》等。
文图 | 市青年诗歌学会
文编 | 莲子 贺枝
美编 | 广和 贺枝
审核 | 市文联网络文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