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东莞文学艺术网!
11111
文联动态

儒雅刘墨:“好作品是真性情+真学问”

       4月20日下午,东莞文联二楼会议室内,弥漫着一股浓郁的书香之气。身穿黑色中式盘扣装的刘墨教授,儒雅敦厚,正娓娓讲述《书画艺术的审美价值》。
刘墨教授饱读诗书,为中国美术史硕士、文艺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任职于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主要从事经学史、古代学术史、艺术史的研究。
       刘教授的讲座并未直奔主题,而是从谈论国学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继而才进入到对中国书画的赏析中。在刘墨看来,当代中国人,无论是想很好地欣赏中国书画艺术,或从事书画艺术创作,都要首先弥补自己残缺不全的知识结构;要认真读书,继而才能将知识分子的操守和品格反映到笔墨中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决心。对选择读怎样的书,他主张,书不易读得太多太杂,而要尊重自己的审美直觉和审美感受,要选择对自己有所提升的读物。
       对“文人画”,刘墨教授颇有心得:“文人画的精妙在于意而不在形”。 只有“好的技巧”加上“好的人格”,才会让作品显得更好。而人要提升自己的品格,便要努力让自己觉悟,要“修”,要注重唤醒自己内在的力量,要让自己的灵魂安定下来,重新回到天地的大运作中,和整个世界进行沟通,而不要被现实的障碍所束缚。艺术家要想让自己的作品超群出来,便要接受这样拷问:“你是否解决了艺术的难题?”每个时代都有独属于它的艺术难题,而艺术家是否拓宽了审美观念或表现手法,是否创造出一套新的体系,是否在自己的创作中做了某种“终结意义”的创举……这些,都是决定这个艺术家气质的因素。艺术家要努力做到自强、自立、自由,要让作品朴素、大气,而不要过偏、过小。
       刘墨教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虽浸淫理论多年,但他讲座所使用的,却是极平易的语言。他结合自己多年的艺术实践,提出了不少独属于他的新观念,令听众耳目一新。他首先强调:“诗歌和书法是衡量绘画的有效方法。”。在他看来,“只有诗、书、画、印俱佳,才能成为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而中,“诗”尤其重要,虽然现在,“诗、文、书、画”的位置有些颠倒,但他指出,诗人所坚持的东西最值得尊敬;其次,“高校教育不等于高等教育”。他举例:齐白石虽然没有进入高校读书,但他接受的,却是高等教育;再次,“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审美上有很大差异”。西方人更注重人物性格的复杂、纠结,而中国人的审美理想是抒情、优雅。不同的审美理想,导致了不同的创作;之后,“才气是最不可靠的东西,如果不好好利用,便会蔫掉。”
       刘墨教授重点讲述了如何鉴别中国书画作品。在他看来,真性情加真学问,是重要标准。他认为,艺术家首先要有高超的技巧,同时,要具备现代艺术观念,要以崭新的视觉效果为创作形式。他说:“二三十岁画才气,四五十岁画功力,六七十岁画修养,八九十岁画本心”。他认为,艺术家的心要大过这个时代,要努力超出这个时代,把传统的东西带到未来。
       讲座结束后,与会听众踊跃提问。就“收藏哪些作品更有价值”,“为什么文学家在年轻时就能写出代表作,而书画家要到年纪大了才能成名”,“如何将画品和人品统一起来”等问题,刘墨教授都做了幽默而机智的回答。讲座结束后,听众一致认为,刘墨教授的讲座,不仅是一堂形象生动的书画赏析课,更是一堂高屋建瓴的人生感悟课。
 
刘墨教授成为“文艺沙龙”第二期讲座的主讲嘉宾。
 
刘墨教授的讲座如山间泉水,涓涓细流,润物无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3-04-23 17:10:54  【打印此页】  【关闭

微信关注

移动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