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东莞文学艺术网!
11111
文联动态

诗歌进校园 | 冯娜:在诗意里触摸生活

意象的弹性、文思的舒展

语言的灵动、诗歌的淡然

举重若轻间渗透出诗人的文字内功

640.webp.jpg

  诗歌进校园,校园尽诗意。10月9日,2019中国(东莞)诗歌节之诗歌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从读诗到写作”在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举行,这次活动邀请到著名诗人冯娜老师为300多位爱好诗歌文学的松湖学子分享写作的秘密,在“语言和思想的桂冠”诗歌里,让我们感受诗意生活,更亲近生命的真谛。

640.webp (1).jpg

冯娜

  任职于中山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中心特聘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第12届驻校诗人。著有《无数灯火选中的夜》、《寻鹤》等诗文集多部,作品被译为英语、俄语、韩语、蒙古语等多国文字。曾获华文青年诗人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美国The Pushcart Prize提名奖等多种奖项。

640.webp (2).jpg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讲座中,冯娜老师从“读诗到写作”中为同学们展开了深入的论述,分享了只有多读诗,多积累,感受诗意生活,才能更好地写作。

在词汇和诗歌里体验诗意

  讲座开始,老师便与在场的同学进行了互动,引入了词汇的话题,问道“用你能想到的词汇,赞美你的学校或家乡”,同学们纷纷回答出“美丽、可亲、可爱、淳朴、宁静、山清水秀、春意盎然、欣欣向荣、人杰地灵....”等词。

640.webp (3).jpg

  “词语”是写作的基石,词汇量是考验我们语言能力的一个指标。从语言能力的表现中,包含着每个人的知识积累、文化素养、生命经验、记忆、情绪、情感、想象力以及社会习俗、历史背景、价值认同等。

  从丰富的词汇量中体验汉语之美,由词汇组成的陌生化诗歌里描绘家乡,描述过去,记录生活的美感。老师从两首现代诗《第一首诗》、《出生地》里为同学们细细阐述了诗歌的美感,在诗意的体验里,发挥想象力,使用陌生化的比喻记录生活,在诗意的体验里感受生命的真谛。

  《第一首诗》

  作者:潘维

  在我居住的这个南方山乡

  雨水日子般落下来

  我把它们捆好、扎紧、晒在麦场上

  入冬之后就用它们来烤火

  小鸟赤裸着烫伤的爪

  哭着飞远了

  很深的山沟窝里

  斧头整日整夜地嗥叫

  农夫播种时的寂寞击拍着蓝色湖岸

  《出生地》

  作者:冯娜

  人们总向我提起我的出生地

  一个高寒的、山茶花和松林一样多的藏区

  它教给我的藏语,我已经忘记

  它教给我的高音,至今我还没有唱出

  那音色,像坚实的松果一直埋在某处

  夏天有麂子

  冬天有火塘

  当地人狩猎、采蜜、种植耐寒的苦荞

  火葬,是我最熟悉的丧礼

  我们不过问死神家里的事

  也不过问星子落进深坳的事

  他们教会我一些技艺,

  是为了让我终生不去使用它们

  我离开他们

  是为了不让他们先离开我

  他们还说,人应像火焰一样去爱

  是为了灰烬不必复燃

640.webp (4).jpg

从阅读和写作中创造世界

  阅读和写作是我们认知、理解和创造世界的两种方式,在无形之中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思维、思想、理解力和创造力。在文学中我们可以创造一个世界,即使我们没有经历过,也能从诗中感受到诗意生活。

640.webp (5).jpg

  当爱可以被长度衡量的时候,陌生化的语言便被诗意所包围。小学生周语之的《十厘米》用最质朴的声音描述了真实的生活,在细致的观察后,用“化虚为实”的方式创造了爱的世界。

  《十厘米》

  作者:周语之(东莞市桥头镇中心小学404班)

  妈妈

  我爱你比爸爸多一点哦

  多多少

  十厘米

  为什么呢

  因为你的肚皮上

  有一条十厘米的疤痕

  而爸爸没有

640.webp (6).jpg

640.webp (7).jpg

640.webp (8).jpg

640.webp (9).jpg

  一个诗意的人懂得用更多诗意的方式来表达爱,讲座在诗意满满的互动里落下了帷幕。作为一位资深的诗人,冯娜老师总是既理解又肯定同学们的提问,同时也把他们引入更高的境界。在有限的讲座时间里,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这是一节“传道、授业、解惑”相结合的讲座!

640.webp (10).jpg

来源:松山湖文联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9-10-11 14:32:16  【打印此页】  【关闭

微信关注

移动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