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至24日,由东莞市文联主办,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社、东莞文学艺术院、东莞市作家协会、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中国文学名家看东莞”系列之《小说选刊》“大美清溪”创作采风分享交流活动在清溪镇举行,十余位国内文学名家深入东莞采风,汲取生活养分,激发创作灵感,深入探讨东莞文学现象,共同把脉新时代东莞文学的现状、发展以及未来走向,助力东莞文学“异军突起”,助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其间,组织举行了“《小说选刊》杂志社中国东莞(清溪)文学创作基地”挂牌仪式,参观了银屏山森林公园紫烟阁、南山曾公祠、麒麟博物馆以及力合双清科技创新基地等,零距离感受“大美清溪”自然人文生态之美。
领导嘉宾为创作基地揭牌
交流把脉
深度探讨大湾区背景下东莞文学的新常态与新意义
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文学名家参与,有《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文艺报》原副总编辑、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十月》文学院创办人熊耀冬(龙冬),《雨花》杂志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朱辉,重庆市作协副主席张者,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延河》杂志副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弋舟,《当代》杂志编委、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石一枫,深圳市作协副主席蔡东,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陈玺,东莞市文联创作部主任、市作协常务副主席胡磊,市作协副主席、凤岗镇文联主席林汉筠等。
活动其间,文学名家不仅深入实地走访,感受大美东莞、大美清溪的风采,为文学创作积累素材,而且围绕东莞小说及其文学创作发展的现状、特征与现象展开探讨;分析东莞的文学价值及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特殊意义;并对东莞文学创作的个案意义及其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启发与参考价值进行对话交流。文学名家还以东莞为考察中心,把脉东莞文学的现状、发展以及未来走向;对当前国内文学创作整体情况的认识和见解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创作采风活动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文学工作的部署要求,深挖东莞文学特质与文化内涵,进一步擦亮东莞文学品牌,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为推动东莞市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提供智库支持,当好“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的参谋助手。
采风交流
建言献策
深挖放大“打工文学”的中国样本与品牌效应
当前东莞正抢抓“三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如何通过文学创作为新时代东莞改革开放发展再出发加油鼓劲?如何彰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新形象新定位?多位文学名家一致认为,东莞改革开放40年来,创造了引人瞩目的“东莞奇迹”“东莞现象”,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这里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去书写,要从中深入挖掘独具东莞个性特色的内容,找出东莞文化价值亮点,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形式多样的文艺精品。
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陈玺发言
“东莞是很多人梦想成真的地方。”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陈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经验,深谈文学创作如何表现时代发展与城市变迁。他说,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没有太多文化知识,凭借一股奋斗冲劲和满腔激情梦想,坐着绿皮火车蜂拥而至南下打工寻梦,成为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他们有人曾睡过高架桥下和地下室,很多人历经了艰难困苦,终于有了一份工作和事业。他们珍惜生活,努力拼搏,很多人成为大老板。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资源。
东莞市文联文艺创作部主任、市作协常务副主席胡磊主持会议
采风创作交流分享会由东莞市文联文艺创作部主任、市作协常务副主席胡磊主持,他表示,“文化地理尤其是地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突破,需要作家的文学书写。这既是文学的根基之所在,也是文学与生俱来的印记。地域文化作为作家作品的生成背景与最初的文化接受源头,是探讨作家创作的重要参照维度。”
《文艺报》原副总编辑、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发言
《文艺报》原副总编辑、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指出,近年来,东莞打工作家群强势崛起,成为中国文坛一道亮丽风景,打工文学日益被外界所关注,这是东莞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建议,要加大对打工文学现象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力度,东莞在这方面有典型代表性作家、评论家及其作品,建议东莞可筹备成立国际视野背景下的“打工文学馆”。特定时代特定人群的打工精神就是文学精神,就是东莞精神。
与会专家发言
《十月》文学院创办人熊耀冬和《雨花》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朱辉,以及重庆市作协副主席张者也表示,文学要与时俱进拓展空间,可以借鉴“《十月》作家居住地”做法,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实施中国作家东莞驻创计划。除了关注东莞本地特色资源外,作家的视野和格局还要更加开阔,可以把东莞作为基础,从东莞出发走向大湾区走向全国,加入一些其他地方的内容互动书写,让创作更加多元开阔,提供全国性宏大厚重的作品成果打造东莞文学宝地和高地。东莞作为国际制造业名城,年轻的打工者较多,年轻人从事文学的较多,建议东莞可以借鉴国内部分城市的做法,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中国打工文学之乡”,既值得研究,也值得挂牌。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延河》副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弋舟发言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延河》副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弋舟认为,东莞改革开放40多年,本质上就是依靠包容性不断创新的历史,这里海纳百川融入近千万来自全国各地人等,这些人与本地居民一起,给东莞带来澎湃的动力,合力推动东莞不断发展,因此创作的时候,可以更多关注东莞包容性这个特征。
《当代》杂志编委、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石一枫发言
对弋舟的观点,石一枫也持相同意见。“文学归根到底研究人的生活形式,是研究人的生活方式的一门学问。”石一枫表示,东莞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就是能够提供一种中国人在特定阶段特有的一种生活模式或者说生活形态,这在别的地方、别的国家、别的时代都是不能复制的。他说,“东莞的包容性还体现在,来到东莞的人都不会觉得背井离乡,觉得这就是生活常态,在这里充满了希望,给人一种很强的归属感,这个现象尤其值得关注和深挖。”
优势凸显
文学“莞军”大有可为期待异军突起
《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发言
本次“中国文学名家看东莞”活动还在清溪镇举行《小说选刊》杂志社东莞(清溪)文学创作基地挂牌仪式。《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表示,把创作基地放到东莞、设在清溪,是因为东莞重视文艺、崇尚文学,文学基础好,人才辈出,有着浓厚的文学氛围和繁盛的文风。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旅美学者马兰就曾在东莞一鞋厂打工,在国内较早建立“橄榄树”文学网站。东莞可以参考畅销书《美国梦》的启发,建立诸如打工者博物馆、拍摄相关纪录片、微电影和整理口述史等。
据了解,一直以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近年来,东莞市文联实施“异军突起”战略,引导全市作家团结奋进,求实进取,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学创作上有所突破,不仅产生了一大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作家,而且创作出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主要发表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作家》《十月》《钟山》《天涯》《诗刊》《花城》《作品》以及《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等国家级、省级权威刊物。目前,东莞文学在全国和全省的坐标体系下,在省内有着突出的位置,东莞文学现象在国内文学界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东莞市作家协会有中国作协会员51人(未含樟木头作家村的异地作家),广东省作协会员175人,东莞市作协会员492人,镇街分会31个。其中,文学创作一级作家7人、二级作家26人、三级作家90人、四级作家1人。其中国作协会员数量可以匹敌国内西部一个省份,成为关注现象。
清溪镇党委委员李智波发言
清溪镇党委委员李智波表示,接下来将充分利用好《小说选刊》杂志社东莞(清溪)文学创作基地这一平台,培养更多文学人才,创作一批主题鲜明、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文字精到的优秀作品,讲好清溪故事东莞故事,繁荣清溪文学东莞文学。
- END -
供稿 | 市作家协会 清溪镇文联
编辑 | 市文联网络文艺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