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东莞文学艺术网!
11111
文联动态

在文学叙事中发现东莞地域意义——“文艺名家美育课堂进高校”第三场走进东莞理工学院

  12月21日,东莞文联“文艺志愿服务行动”之“文艺名家美育课堂进高校”第三场活动走进东莞理工学院。当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文联文艺创作部主任,市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主席胡磊,以《地域叙事与意义发现——以东莞文学为例》为主题,为该院文传学院部分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学辅导课。讲座由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田根胜主持。

image.png

  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学现象,地域文化特征的消失让当代作家于无所适从中反思全球化给地域造成的影响,为文学地域主义的复兴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近年来,东莞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嬗变,在某种意义上,东莞文学的崛起正是中国文学崛起的鲜活标本。胡磊认为,在个案意义上,东莞作家群落研究对中国地域文学研究具有普适性价值。他以东莞文学为例,就文学的地域叙事与意义发现娓娓道来,令在座的大学生对文学的当下气象及未来发展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

从时代社会语境透视东莞文学现状

  胡磊的讲座从“变革、底层、记忆、欲望和发现”五个方面展开。在“变革:社会转型中的南方叙事”话题部分,胡磊以朱榜明、赵江的小说《东江向东方》,杨双奇的小说《春暖花开》,胡海洋的小说《太阳转身》、陈玺的剧本《榕树下》为例展开分析,他说,在变革的时代洪流中,东莞作家对新时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现实的叙写、对人们的生存状况和心灵描绘以及对历史人文的挖掘读解是有独到之处的,他们不仅关注当下关注现实关注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还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历史文化的深处,他们的作品是通达地域、通达城市精神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成为现实东莞最生动的表达与诉说,或隐或现地映照着东莞这座城市,我们看见的是一个时代的转变,一个观念的发生,一个城市的发展,一个社会的进步。这便是社会转型中的南方叙事。”

image.png

  在“底层:生存现实的经验叙事”话题部分,胡磊认为,打工文学是底层写作的一个特殊文本,具有区域性和身份性特征。底层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想象,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东莞是国内打工文学的重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其视为中国打工文学区域性发展的一个标本。在地域文化分析的层面上,通过对打工文学的文化审视,可以揭示当代文学发展与中国当代文化进程的互动关系,也指呈了它对当代文学的标本意义和当代文化的全息意义。

  在谈到“记忆:城乡分割的象征图式”话题环节时,胡磊说,新时期的中国文学,关于城市与乡村的记录与阐释,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线索和源头。城乡中国是复杂的时代精神的产物,在一个关于新的民族国家的想象中,它成为了一种现在;而且,它是一个浸染着城乡记忆的现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城市与乡村、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分化逐渐加深,这样的缝隙为文学的生存提供了大显身手的空间,而文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阐释当下城乡的这一本质性差别。

image.png

  他举例说,作家陈启文、詹谷丰、塞壬、丁燕的小说叙事,就能够将审视的目光透视到社会的内里与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一些反映人性本质的生动细节,让人窥探到社会的秘密和人性的内涵,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人生的复杂内涵和多重体验。又比如,在吴向东、陶青林、陈柳金的小说文本解读中,发现忠实现场与还原民间的叙事智慧;在寒郁、夏阳、香杰新、谢莲秀的小说叙事及其文本意义中,发现城乡冲突中的情感困境;在作家詹文格、莫华杰的小说中,发现农民进城后的生命状态以及作家对城市叙事的另类理解。他总结,城乡矛盾激发着城市外来工的怀乡情结,也重构着城市乡村的空间界限和精神气质。

  围绕“欲望:经验解密的叙事向度”这一内容,胡磊认为,性别研究是全球化时代地域主义研究的另一个切入点。如果说新时期中国文学存在一个美学转型的话,其中,以“身体写作”和欲望叙事等为特征的“女性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其美学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坚持“身体写作”的作家对自己的身体是肯定的,这一模式下的文本叙事既是对个人化经验行为的表达,也是对“我的身体”的肯定和对过去我们所坚守的那些虚妄的超越身体的伦理性的否定,尤其是对社会底层小人物关注与书写的话语转移,为后现代叙事欲望的基本策略,它开启了新世纪文学面对欲望、回到当下的范式转型。东莞作家曾明了、吴诗娴等在这一写作领域做了一些实践探索。

image.png

  在阐释“意义:解构重构的叙事想象”篇章,胡磊提到,文学的本质是想象,文学想象是社会转型的未来图景和表征。在真实的现实面前,想象和虚构被误解被挤退。他说,一个时代的文学图景,往往对应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图景,反映这一时代的生活场景与生存境遇。比如,穆肃运用先锋叙事策略,将笔触伸向虚拟世界的精神深处,探寻人的种种存在状态和拷问人性精神的内质,在故事的解构与重建中构成对人性异化及生存的隐喻;王十月将笔触深入到民间广阔的空间,回归到坚实的大地,书写出的是原始质朴而又充满力量的生存欲望。

  综合上述几个方面的阐述,胡磊提到,“地域文学”这一概念之所以存在,或许是评论界的某种评说行为,是为了言说与阐释的方便。每一个地区、民族或国家都不能固步自封,而应对全球化采取一种合理的态度,即地方化与全球化的互动:地方对世界保持一种包容和开放的姿态,同时又保持地方独立的特性。这种辩证的地域主义是地域文学走向繁荣的动因,也是其在全球化时代继续繁荣之本。

image.png

  最后,胡磊还就南方叙事问题、城乡阐释问题、底层写作问题、打工文学问题等方面做了观点总结,并提出了东莞文学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讲课过程中,来自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学生认真听讲,心领神会,做好笔记,感觉收获颇丰,氛围活跃,期间还就某些文学话题展开交流互动和探讨。

年度“文艺名家美育课堂进高校”活动完美收官

  据悉,本场讲座是2020年度东莞文联“文艺志愿服务行动”之“文艺名家美育课堂进高校”的收官活动。2020年,东莞文联创新文艺志愿服务形式,探索以名家美育课堂培训的方式,与高校师生进行互动,以期通过东莞文联开展的系列美育课堂,让东莞文艺家们与高校师生有更直接和深入的交流,让文艺家们有一个有效的平台与广大师生分享自己的艺术感悟,文艺支教,把文艺的种子撒播在高校,促进高校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和校园文化品位的建设提升。

  自东莞文联“文艺名家美育课堂进高校”举办以来,每场活动都得到国家、省市各级权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一时引发各界热议,取得良好成效和社会反响。东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江祎霞介绍,东莞文联将进一步积累经验,创新形式,深化内容,注重效果,根据广大师生的反馈和需求,未来将继续实施“文艺志愿服行动”之“文艺名家美育课堂进高校”,努力将该项工作打造成为东莞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又一特色品牌。

文图 | 市文联文艺志愿服务队

编辑 | 市文联网络文艺工作部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1970-01-01 0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

微信关注

移动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