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6日,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在樟木头镇视察“中国作家第一村”时,要求加大对作家村的宣传推广力度,建议在东莞图书馆设立“中国作家第一村图书专柜”,将村民的作品集中展示,既扩大“中国作家第一村”的影响力,又能让本市读者集中阅读到这些居住在身旁的名作家的精品力作。
市文联和市文广新局、樟木头镇等相关部门联系落实事宜。经过多次协商后决定,由市文联和樟木头镇“中国作家第一村”办公室负责购买村民作品,再赠送给东莞图书馆;东莞图书馆负责提供场所和设施,将这些作品纳入全市通借通还范围,便于本市读者借阅。
作家村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通过和作家本人联系,或到实体书店购买,或在网上购买,共购得村民作品120多部,共600多册。在“第九届东莞读书节”开始之前(2013年8月),将全部图书赠给东莞图书馆;图书馆将这些书籍编入图书入库目录后,分别在东莞图书总馆和樟木头分馆设立了“中国作家第一村图书专柜”,每个专柜分别摆放了400多册村民作品(含以前作家村赠送给图书馆的图书)。
这些书籍包括“中国作家第一村”村长、著名评论家雷达的《重建文学的审美精神——雷达文艺评论精品》上下册,荟萃了雷达文艺评论的精品力作;作为第一个在樟木头买房的作家村村民,王松的小说在中国小说界独占鳌头,他的《双驴记》曾改编成电影,影响甚广;他的报告文学《八月桂花香》,抒写了樟木头拥军的感人故事;作家唐达天不仅有官场小说的代表作《一把手》、《二把手》《后台》,更有描述东莞打工者的励志长篇小说《创业狼》;已入户樟木头的作家陈启文是个多面手,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皆出色;尤其他的报告文学《命脉》、《南方冰雪报告》等,为中国当代报告文学趟出了一条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新路;作家雪漠的长篇小说《白虎关》、《西夏咒》、《孽缘》等系列作品,为岭南吹来股强劲西风;打工作家王十月在樟木头创作的长篇小说《无碑》,及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小说《国家订单》、最新力作《米岛》;作家丁燕的长篇小说《木兰》、及创作于樟木头,并获得2013年新浪读书“中国十大好书榜”的非虚构作品《工厂女孩》;作家葛水平的散文《走过时间》、获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集《喊山》、作家冉正万的最新长篇小说《银鱼来》、作家曾小春的童话《送你一匹手影马》、作家南翔的最新小说《1875年的枫叶》、作家江子的散文《田园将芜》等,不仅体裁丰富,涉猎面广,跨度大,并与东莞本地结合紧密,且各类作品,皆属当代文坛上乘之作。
据悉,“中国作家第一村图书专柜”上架后,像一个巨大磁场,强烈地吸引来众多市民的关注,短短三个月,图书借阅量已过万人次。很多读者向图书馆反应,希望能看到更多作家村作家的图书,并希望这些作家能到图书馆来讲座,因为这些作家,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的作家,读他们的作品,颇感亲切,地气十足。
对自己的图书能以专柜形式摆放在图书馆,并加入东莞市通借通还的图书流动系统中,作家村的村民们感到很高兴。他们说,真正的定居,不仅是身体的定居,更是心灵的栖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深入东莞市民的心灵深处,希望自己能成为真正的新莞人,写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
市文联领导对设立“中国作家第一村图书专柜”非常重视,通过协调各方关系,在短时间内便促成了专柜的建成。市文联主席刘锦明说:“书籍是固体产品,而从书籍里释放出的能量是精神产品。通过专柜,将书籍融汇在一起,让市民借阅,享受到身旁名作家的精神产品,是件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好事。今后,我们还将组织作家村作家进入图书馆进行系列讲座,让作家村这块名片,越擦越亮。”

“中国作家第一村”专柜图书

读者在阅读专柜图书

读者在阅读专柜图书

读者在阅读专柜图书

作家王十月在阅读专柜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