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作家第一村”文学驻创基地挂牌仪式暨文学座谈会在粤亮文艺交流中心举行,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获得者、“中国作家第一村”村民王松“回家”与东莞作家、文学爱好者分享其获奖作品《红骆驼》,交流文学创作心得,及与东莞的渊源等。
谈创作:深入生活,融入鲜活的当下
“《红骆驼》是一部赞美为中国核工业事业奉献一生的无名英雄的小说。这是我所有中篇小说里最倾注感情的一部,其创作体验也是前所未有。”王松说,该作品能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不仅是评委对作品的肯定,也是对核工业题材的重视,更是对我们国家核工业基地那些默默奉献科研工作者的致敬。
谈及创作缘起,王松介说,《红骆驼》源于2019年中宣部一次培训课后的采风。“这次西北某核工业基地的采风深深震撼了我,触发了我的创作灵感。”王松说,那些为了祖国强大,默默在荒芜戈壁滩奉献一生无名英雄(科研人员)的事迹给了他刻骨铭心的震动。在返程的飞机上,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便已经构思完成了。《红骆驼》的创作也很顺利,回来后用十来天便完成初稿。
在《红骆驼》中,王松采用母女二人不断交替的叙事视角,一面是旅程在等候、耽搁和延误,一面是故事在切换和闪回。随着旅途中空间的不断变化,线性的时间也随之被切割,拽出叙事的多重线头,文章很有可读性。十月杂志副主编季亚娅评论说,《红骆驼》是一台精密的叙事仪器,起承转合的叙事节奏里有着精准的控制,像钟摆一样往返摇曳不差须臾。《四川文学》编辑部主任杨易唯评论说,王松在处理历史题材的时候对笔下的人物充满了人文关怀,使其在具有思想内涵的同时又充满了艺术魅力。《红骆驼》把宏大叙事以及历史的痕迹转变成鲜活的现在,由感情这个切入口,打开不同人物的内心。
据悉,王松偏爱红色,从其少年成长主题的《红汞》《红风筝》到书写赣南苏区革命历史的长篇《红》,“红”的象征体系随着他瑰丽多变的笔触不断位移。本次获奖作品《红骆驼》在标题里又用到“红”的意象。“红色象征着生命的热烈、蓬勃,我很喜欢这种蓬勃的状态,而骆驼隐喻那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王松解释说。
据悉,王松在吟咏高尚的牺牲精神、美好的理想主义情怀、神圣的英雄主义价值观时,没有口号式的呐喊,而是将宏大叙事、历史印记融入鲜活的当下,以感情为切口,深入不同人物的内心,以艺术手法、人文情怀描摹人物的喜怒哀乐,让小说兼具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一个作家,必须要深入生活,接驳生活的活水。生活,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同时也永远是我们的老师。”王松说。
谈东莞:最适合安放灵魂、诗意栖居的地方
王松与东莞结缘于2006年冬天。2006年冬,东莞文学艺术院刚成立,拟聘请第一届签约作家。王松读鲁迅文学院时的老师、知名作家雷达正好担任东莞文学艺术院的名誉院长,邀他来莞。“当年12月下旬,我从寒冷的天津做火车南下,下火车时看到遍地鲜花,一瞬间就有了‘世外桃源’的感觉。”王松笑着说,他永远忘不了第一次来莞的感受,让他喜欢上了这座气候宜人的南方城市。
来莞后,王松通过和人们打交道,发现东莞有大量的外来人口,汇聚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才的地方,是一座充满活力的新兴城市。“我那个时候已经有这种感觉,我想在这儿,就在东莞,我得有自己一个家,有个落脚的地方。”王松告诉记者,此心安处是吾乡,当时就觉得东莞就是最适合安放灵魂、诗意栖居的地方。2008年,王松在东莞作家刘芬夫妇的介绍下,来樟木头买房定居,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在怡人的环境中,王松再度迎来了创作上的高峰。此后,“筑巢引凤”成了这座小镇的关键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作家慕名而来,长期或间隔性地来樟木头居住。
2009年,“中国作家第一村”文化品牌正式创建,雷达来樟木头担任作家村首任“村长”,王松则成为第一副“村长”。在以雷达、王松等一批优秀作家、评论家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有水平、有影响、有知名度的作家进驻作家村。12年间,村里的作家也由当年的20多人增至57人。其中国家级的作家、评论家等35人,现任历任的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共7人,历任的有雷达、王松、魏红花,现任的有王十月、陈启文、江子、葛水平。
谈文化强市:东莞对文艺人才的重视令人感动
王松从2006年来莞,十多年除了老家天津外,大部分时间是在东莞度过了,并在樟木头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他与东莞文学艺术院签约的作品就有两部,第一部是2006年签约的报告文学作品《八月桂花香》,讲述东莞老兵退伍后建设家乡、支持国防建设的爱乡爱国故事,当时影响很大,作品很快就买断货了。另一部是目前正在着手创作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香港、香港》(又名《大湾区的小香港》),主要以樟木头镇为主体的在莞港商的创业故事。
王松的创作上比较侧重现实主义题材,其与东莞文学艺术院签约的《八月桂花香》和《香港、香港》都是现实题材作品,他认为真实的故事更具震撼力,更能反映社会现实。“现实题材的文学作品和文艺作品是最能体现东莞精神风貌的,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如果能够激活作家积累的记忆中的经验,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可能性就更大。”王松表示,东莞市“智造名城”,拥有厚实的制造业基础,而文学创作往往来源于现实题材,东莞是许多文艺工作者的不二之选。
“我走过全国很多城市,发现东莞是真正对文化发展下定大决心的城市,尤其是‘文化强市’的提出和认真落实、对文艺工作者的关心重视令人感动。”对东莞积极打造“七大文化”“四张文化名片”,大量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做法,王松很是兴奋。他表示,东莞本身就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有推出许多务实的文化发展规划,深信随着东莞在“双万”进程上高质量发展和东莞文化强市建进程的加快,东莞文艺事业也将得到高质量发展,同时又进一步吸引越来越多的文学创作者会来到东莞,赋能这座城市的文化建设。
王松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第一村”的作家,历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作协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在国内各大文学期刊发表《红汞》《红风筝》《红梅花儿开》等大量中、短篇小说,发表和出版长篇小说《烟火》《寻爱记》《爷的荣誉》等及个人作品集数十种。曾在国内获多种文学奖项,部分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并译介到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