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0日晚,由《诗刊》社、东莞市文联、清溪镇人民政府主办的东莞青年诗人作品分享评论交流会在清溪镇举行。国家、省、市作家、诗人们对东莞7位青年诗人莫寒、易翔、莫小闲、孔鑫雨、薛依依、许泽平、许晓雯的诗歌作品进行了研讨和点评,对东莞青年诗人群落的写作现状进行深入研究,重点以东莞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写作特质、问题以及精神境遇作为考察点,对当下的青年诗人的诗歌写作趋向予以梳理和辨析,推动东莞诗歌创作高质量崛起。
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德明认为,诗歌创作要有野性。新工业诗人、《人民铁道》报业考评专家李木马表示,诗人要与时俱进地更换自己的语言系统,要有全球视野,多读、多创作,在生活中与读者建立共鸣通道。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言宏认为诗歌创作的主题要具有永恒性和超越时代的特征,诗人要注意时间存在内的个体生命,注重历史性存在的个体体验。
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认为,诗歌创作要注重语言结构和情感的表达,特别要注重生活中那些自带诗意的细节,挖出自带诗意的现实,诗人要提炼自己的作品,克服同质化创作,多进行难度写作。北京电影学院讲师李啸洋认为,诗歌创作中可以引入形容词。诗歌创作要有跳跃性、凝练性和音乐性。要多读经典诗歌,尝试突破写作边际。《湘江文艺》编辑部主任佘晔表示,诗人要保持写作的野心,保持对语言的虔诚和敬畏,诗歌创作要有辨识度。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助理研究员李壮则认为,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要保持姿态,要寻找语感,不要将诗歌思想裸露在外,诗歌应该是“有馅儿的包子而不是比萨”,要慎用分析性语言。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进行了总结性点评,认为诗歌创作应该少找结论,多找结果,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