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东莞文学艺术网!
11111
文联动态

“后莫言时代”如何写作——徐则臣东莞开讲

       2月26日,在市文联2014年第一次“文学沙龙”上担当主讲嘉宾的徐则臣,以“这个时代的读与写”的主题,面对东莞慕名前来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畅谈了他对文学的理解。
       徐则臣被认为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著有长篇小说《午夜之门》、《夜火车》、《水边书》,小说集《跑步穿过中关村》、《古斯特城堡》等。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7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第四届春天文学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等。近期,其长篇小说新作《耶路撒冷》更被誉为“70后”转型期承接历史叙事的扛鼎之作。
       徐则臣谈到,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兴起,新的阅读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审美趣味、书写方式造成影响。进入瞬息万变的新媒体时代,人们更愿意选择“浅阅读”的方式;同时,随着网络的发达,信息量庞大而芜杂,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作家置身其中,如坠迷雾,传统的写作方式是否应该终结?
  徐则臣结合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谈了独属于他自己的发现:当下时代,无数的偶然性和巨大的信息量被高科技发掘出来,世界变化如此之快,像莫言、托尔斯泰那样建立起一条可靠的故事逻辑链,则变得前所未有得艰难。此时,叙述方式必然要发生相应的改变,才能表现当下生活的复杂性;在微博涌起的网络时代,信息的获取迅捷而全面,像莫言、贾平凹那样掌握一片独特叙事资源的机会越来越少,现在作家基本上面对的都是公共资源,而在公共资源中如何发现独特的东西,如何呈现文本的新鲜感、叙事的陌生感,对当下作家则是一种巨大考验。
  徐则臣总结道,在目前的形势下,作家也许从“大”的方面可作为的地方已经不多,但在“小”的方面,想象力不及的地方,还是大有可为的。我们身边的许多作家,习惯写场景,写故事,但故事中的人往往是模糊的,空心的。谈到这里,他提到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的作品——她的作品多是写平凡人的平常事,写他们的人生小际遇,但作品的中的人,却写得精细入微,写透了人性的隐秘、复杂和深刻。
  在交流互动环节,东莞作家踊跃提问,就各自写作中所遇到的困惑,纷纷向徐则臣讨教取经。黄俏燕提出,所谓的“陌生感”,是侧重题材的陌生感,还是内心的陌生感?内在的发现是否更重要些?陈建明提出,在网络文学风涌的时代,纯文学是否被边缘化?皮佳佳提出,小说如何创新以及结尾如何处理?陈崇正提出,作家写作经验和资源如何转化?徐则臣都一一作出精辟回答。
       他认为,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但内心的发现很重要,文学其实就是人学,只有解决了外在的困惑,才能解决内心的困扰;艺术终归是小众的,纯文学本来就应是这个样子,太热闹了反而不正常;经验和资源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一种是间接的,直接经验和资源可能好运用些,但有些间接经验和资源处理得好,也能写出很好的作品。比如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平时就是个“相机控”,喜欢拿着相机不停地拍各种景物,据说他拍的各类大小博物馆不计其数,然后反反复复地观看、比较、揣摸,直到让虚拟的人物变得鲜活,写出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在场感。徐则臣说到他写长篇小说《耶路撒冷》时,也是这样。他从没去过耶路撒冷,但他将所有关于耶路撒冷的影像资料都搜集整理出来,那些足有100多小时的影像资料,他全部看完了。这个时候下笔,会有把握写出精微的细节,而内心则会有种踏实感。至于如何创新,徐则臣认为,这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等写到自己觉得有瓶颈后,自然会找出路,思考如何创新。
  他认为,以前传统的作家,写故事都是从开头写到结束,而进入后现代写作,故事往往是截取一个片段,或定个基点,再前前后后相互扯动叙述,这样写出来的故事不那么板刻,更摇曳多姿。
  在谈到“东莞文化环境”这个话题时,徐则臣认为,东莞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许多重要事件都发端于此。在文学创作方面,近些年呈现出蓬勃生机,涌现出许多极有潜力的作家。他说,在东莞从事写作的作家是幸运的。在商业化时代,像东莞这样重视文学艺术,并为文艺创造者提供交流平台,营造文学艺术氛围,非常难得。
  《东莞文艺》常务副主编胡海洋在总结说,徐则臣对于故事的理解,对于文本的探索,呈现出朝着经典进取的野心和才华,他是青年一代作家中的翘楚,值得东莞作家学习。
 
讲座内容和视角新颖独特,现场听众神情专注
 
年少持重、博学多思的徐则臣言语精辟,且富有新意和思辨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4-02-27 10:15:26  【打印此页】  【关闭

微信关注

移动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