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东莞文学艺术网!
11111
文联动态

有积累才有精品,有争论才有方向

       “三正杯”2013东莞年度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暨“东莞文学的现状与发展”文化沙龙近日举行。
       3月21日下午,“三正杯”2013东莞年度文学传媒大奖在东莞市文联进行了颁奖仪式,十位获奖作家齐聚一处,和东莞时报文化观察员一起就“东莞文学的现状与发展”展开研讨。通过对2013东莞文学的梳理,不难发现,东莞文学的年度成就其实是和东莞在文学领域十年来的精耕深作密不可分的,东莞文学在专业性上朝着前所未有的高度迈进的同时,在社会影响力方面也正肩负起代表城市形象的重责。
 
年度文学的成就来自于过往的积累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曾写过一本著名的文学理论书籍《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讲述了写作应重视哪些问题。文学备忘录这一词汇,也因为卡尔维诺的这本书成为了在进行阶段性的文学梳理时一种明了、有效的形式。
       在文化沙龙中,东莞市委党校副教授谭汪洋带来了由几位党校老师(包括东莞时报文化观察员、青年评论家袁敦卫)共同著述完成的《2013,东莞文学备忘录》。他们将过去一年东莞作家的创作进行了整理,根据作家写作的态势,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总结概括出了2013年东莞文学创作方面的一些特点,同时也对东莞文学接下来应注意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谭汪洋教授在发言时指出:从时间维度看,东莞的2013年与2012或者2014年没有什么两样;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角度看,2013年是中国变化迅速的一年,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革或许会给一些作家带来创作的动力和灵感;但是从文学作品本身来看,2013年是东莞文学最普通、也最常态的一年。
       显然,东莞文学的年度成就是和过去将近十年时间,东莞作家在这片土地上的辛勤耕耘分不开的。东莞时报文化观察员、青年评论家胡磊就认为:“东莞文学发展到今天,不再只是一个作家、一篇作品就可以代表的,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学现象。说东莞是广东省的文学强市,一点也不过分,以地级市的规格,东莞文学放在全国也具有竞争力。东莞文学有今天的成绩,得益于外部环境,很多外地的学者对东莞已经成熟的文学机制很羡慕。民间、企业、政府、媒体共同努力之下,为东莞文学创造了一个立体式的创作环境。这么多年,正是在这种氛围之下,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者和作品。”
       “举个简单例子:当年在东莞,能在《诗刊》发一组诗就了不得了,现在很多作者都在《诗刊》一组组地发表。”东莞时报文化观察员、东莞市作协副主席何超群表示,现在东莞文学显得厚重博大,作者的构成结构更加合理,像陈启文、詹谷丰这样本身在国内都具有名气的作家来到东莞,一批当年的年轻作家如今也成长为实力作家,新一代的青年作家创作势头也很猛,这都说明东莞文学的实力不可小觑。
 
年度文学特点:张力与厚重
 
       《2013,东莞文学备忘录》指出,地方叙事和他者眼光一直是东莞小说基本的逻辑力量和情感主线。虽然这两种力量的边界在今天越来越模糊,但适度保持两者之间的张力仍然有其必要。2013年陈崇正、陈柳金等人的创作或许更能凸显东莞小说的“张力论”——东莞不再是作为一个“盛产莞草,又处广州之东”的具象化现代城市,而是作为一个与乡村、与传统、与理想甚至与本真的自己时而相对又时而相依的生活世界,翻卷呈现于作家笔下。
陈崇正成为东莞近两年来上升势头很猛的一位青年作家,他曾两次获得东莞年度文学传媒大奖。擅长写中短篇的他在2013年的高产(中篇4部、短篇7篇,另有散文、诗歌等若干)进一步强化了他在东莞青年作家群体中的上升趋势。
       作为当代作家最为钟情的文体,东莞写作者在小说领地的耕耘一直不遗余力,成果颇丰。如果说詹谷丰、胡海洋等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意无意地打破了东莞小说偏重本土资源、地方叙事的“内向化”格局,那么曾小春、汪晟、曾明了、陈启文、穆肃等人则大大丰富了东莞小说的多元化面貌。正是在地方叙事和他者眼光既对抗又对话的文学氛围中,黄运生、黄应秋等人更为自觉地将东莞的地方叙事带到了一个新高度。陈崇正等年轻作家的出现,进一步增加了东莞小说的张力,东莞的文学外延也被扩展了。
       散文创作方面,2013年,东莞散文整体上延续了往年的丰富多彩,而在詹谷丰、塞壬等人的努力下,少数厚重之作也渐渐显山露水,其中《书生的骨头》和《悲迓》可说是本年度散文创作的重要收获,这两篇也都获得了“三正杯”2013年度文学传媒大奖。
作为地级市的东莞在长不过70公里、宽不过47公里的狭小地带,在林立的工厂、车间、写字楼甚至阴暗的出租房里“汇聚了如此众多的写诗的人”(杨克),以至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最活跃的诗歌板块”(方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2013年,蓝紫、林汉筠、祝成明、孙海涛、侯平章、彭争武、池沫树、李凌等诗人都亮出了自己的作品。整体而言,这些诗歌多了沉潜之气,少了浮泛之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东莞诗歌被“打工诗歌”一阵裹挟之后,2013年实现平稳过渡的征象。
       相较而言,2013年的评论有些落寞——一些评论家(如何超群、胡磊、曾海津等人)的声音曾经是近距离解读东莞文学的捷径,如今却陷入短暂的沉默。柳冬妩继续在打工文学研究领域深耕细作,一方面以打工文学为例,探讨经典的“作者之死与意图谬误”问题,另一方面则将触角伸向美国文学中的打工书写,“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其“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拓展领地,不能不说是打工文学研究的一个新动向。
  
未来:以文学之名树立健康形象
 
       其实,评价对于“非虚构”的警惕,是从另一方面说明他们希望东莞作家能够有更宏观的视野,能够尝试更多的文体,而不是什么热写什么。想要尝试多文体写作和跨文体写作,作家必须要更多地通过阅读和练习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谭汪洋说到:“大凡有抱负、有担当的作家,往往不囿于一事一物,不困于一时一地。在亲身体验之外,阅读往往是作家突破自身局限的最佳途径。然而根据我们与作家的接触印象以及阅读体会来说,东莞大多数作家不太重视阅读,尤其是不重视阅读与自己所操文体差异较大的作品,如诗人与小说家互不阅读的状况较为普遍。虽然我们不否认某些天才作家不学而能的创作天赋,但坚信对绝大多数作家而言,多读书、勤比较、广涉猎、开眼界,积累生活和生命的常识,仍然是拓展自身创作气象、提升文字品性的专业必修课。”
       谈到作家的进步,东莞时报文化观察员、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詹谷丰认为,作家要有自省精神,阅读对于写作的提升是显著的。“我谈自己的经验,之前有次和祝勇交流,他说我的散文有问题,要我多看哲学方面的书,这对我的触动很大。之前也有人曾跟陈启文说,他写的不是小说,不要再写小说了。后来陈启文一年没有写书,一年都在专心看书,之后写出的东西有很大进步。作家要经得起批评,并去寻找改进自己写作的方法,这是作家应有的胸怀。”詹谷丰说。
       从事文学评论多年的何超群从评论入手,谈到东莞文学尚存在的不足。何超群表示,文学评论应该进入作品,和作者建立起一种对话的关系。写评论的人,要有一种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的意识。要进入作品,这要有扎实的阅读基础和做学问的能力做铺垫。
       在备忘录的末尾,作者们指出:当柳冬妩还在不遗余力地为他的“打工文学”正名的时候,我们甚至觉得为文学正名的工作还没有完成。如何让文学呈现自身而不是被一大堆外在的、附加的甚至不相干的意义“污染”,这乃是为文学正名的不二途径。“2014年,我们期待着东莞文学少一点不相干的“意义聒噪”,多一点文学的自我呈现,多一点精品意识,或许2014年的‘备忘录’会更让人难忘。”谭汪洋说。
       为文学正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是文学专业方面的精进,另一方面是文学影响力的拓展。东莞文学正名的过程,是和东莞这座城市通过文化为自身正名的步伐相一致的,而文学在其中散发出的力量,是需要作家们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
       詹谷丰说,他20年前来到东莞时,没有多少作家能够在文学刊物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现在东莞作家写得越来越多,一年发10篇小说也是经常有的事情。东莞文学正在向更高的高度迈进,在这样一种好的时期,作家们需要更多听到外面的声音。
       “  东莞的作家和文学研究者,都要有问题意识。一个写作者一个研究者,如果没有问题意识的文本,就会缺乏批评力度。”胡磊认为,东莞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东莞模式,如何将这种模式打造成一种文学品牌?文学在借助外力成长的过程中,如何将外力与本土进行更深入的结合?这些问题都是未来文学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东莞的文学要从正面提供正能量,为东莞树立健康的阳光的形象。文学工作者很需要写好的作品,媒体要加强推广,文联来搭建平台(包括举办高水平的改稿会、作品研讨会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通过文学去树立起东莞的健康形象。”东莞市文联主席刘锦明说。
 
“三正杯”2013东莞年度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暨“东莞文学的现状与发展”文化沙龙现场
 
市文联主席刘锦明发表讲话
 
刘锦明主席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和奖杯
 
刘锦明主席与获得“三正杯”2013东莞年度文学传媒大奖的作者合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4-03-25 10:21:36  【打印此页】  【关闭

微信关注

移动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