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东莞文学艺术网!
11111
文联动态

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大型漆壁画《长城颂》创作者程向军:弘扬长城精神,讴歌新时代民族脊梁

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序厅,迎面看到的便是一幅视野广阔、苍松吐翠、云蒸霞蔚的祖国山河画面。巍巍耸立的崇山峻岭辉映着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金色的长城蜿蜒于群峰之间。这幅40米宽、15米高的《长城颂》漆壁画以长城象征中华民族绵长悠久的历史和坚贞勇敢的品格,虽历经沧桑却碧血丹心、雄健壮伟。这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浓缩,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初心永驻的写照。

《长城颂》是如何诞生的?6月17日(周六)上午,东莞市文联邀请这幅作品的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程向军做客东莞,以《21工程—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序厅壁画<长城颂>创作解密》为主题,现场与广大文艺工作者对话交流,讲述漆壁画《长城颂》诞生的故事。本次活动由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东莞文学艺术院协办、东莞市美术家协会承办,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主持讲座。

据了解,本次活动是东莞市文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的重要行动。去年以来,东莞市文联重点打造“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高端文化品牌,邀请文艺名家看东莞、讲东莞、写东莞,将东莞文学艺术和文学艺术家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

以长城表现中华民族精神气度和伟大建党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序厅是观众走入展馆的第一个空间,在这里悬挂的壁画意义特殊。为此,很早之前中宣部就曾通过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向全国各地美术名家、美术院校和专业画院的艺术工作者征集画稿,后来又在2020年4月初,委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继续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序厅设计壁画画稿。

这项重大的创作任务是命题创作,要求以长城为主题,各绘画艺术门类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共出了三十多个方案,经过反复评选后,程向军的方案脱颖而出。得知初稿入围,程向军心情非常激动,“中国漆画终于有机会在殿堂级的空间里展现它的魅力,我作为长期从事漆画创作的艺术家,有责任和义务完成好这项艰巨的创作任务。”

从一开始,程向军就一直在斟酌需要选择什么样的艺术手段才能够把祖国的壮丽河山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气度以及伟大建党精神表现出来。“长城是观众最熟悉的、也是最能反映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的物象,应作为创作的第一主题表现。”程向军说,长城巍峨磅礴的气势,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力量。每每登高望远,看到长城,心灵都会受到震撼,产生用画笔表现她的欲望。

为了更好地进行创作,程向军多次前往长城实地考察,但在考察后,他却放弃了描绘景区管委会推荐的长城著名景点,“因为这些景点非常出名,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而我们要塑造的是非写实的长城,也就是表现出心中的长城。”在一次又一次地考察后,他将长城不同角度的美铭记在心里,笔下的创作不再拘泥于某一个固定画面。

最终,程向军将长城烽火台作为画面构图的第一视觉要素和主体造像纳入到画稿中,在绘画语言的表现方面,也希望能够将中西文化和不同的艺术语言融会贯通起来,创作出符合当下的、有新时代气息的新漆壁画语言样式。

采用中国绘画鸟瞰式构图

漆壁画被选为党史馆序厅的创作形式,是因为漆画材质有其自身的优势。漆画作为绘画的画种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及独特的艺术语言个性。

对于这幅漆壁画的主要造型形式语言,程向军考虑较多的是要汲取中国传统绘画中以线造型的方法,同时又结合西洋绘画中对光影、笔触的表现,采用综合技法多次罩染及研磨,塑造长城坚实厚重的体积感,这样的综合性手段表现才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壁画的色彩是视觉表现中很重要的元素,在程向军的作品中,追求漆媒材固有的色彩,同时运用大量红色进行漆画的艺术表现,形成了个人的漆画艺术风格。因此,在壁画主色调的设计上,他充分考虑了壁画的主题性特征及其与序厅空间色调的协调关系,选择了红、白、黑、金为主色调,表现出长城宏伟的气势及中华民族的精神中自强不息的气节。

随着程向军对这幅漆壁画艺术表现的深入思考,他希望《长城颂》漆壁画艺术风格能传达出以下艺术追求:一是要体现中国漆画的艺术精神,强调民族文化自信和中国气派;二是要强调中国漆画的学术传统,同时传承与创新互融和共生;三是要强调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开阔创作思维和绘画表现的力度;四是要端正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传达画作的艺术精神追求。

从最初方案到最后完成,《长城颂》画稿经历了20余次修改。程向军说,最终的《长城颂》以传统国画为灵感,画稿采用中国绘画鸟瞰式构图,画面分成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近景由古松及明长城烽火台、山石造型构成,中远景由绵延不断的群山构成,以表现长城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的雄姿。山中溪水汇聚成河流,寓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渊远流长。

此外,壁画工期紧迫,如何在约定的时间内确保高质量圆满完成是一个难题;面对序厅600平方米的史上最大的漆壁画,无疑也增加了安装工艺的难度。考虑到壁画工艺的实施以及壁画的安装难度,在壁画设计前期,程向军就对漆壁画进行了块面分割设计,经过实际测算,决定以每块2×3米的漆板为基础,上下五排、横向20块,共由100块漆板组成壁画,同时也以这个数字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一支笔完成的创作”

《长城颂》的绘制有别于其他架上绘画,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团队密切地配合工作和工程统筹管理。2020年10月,《长城颂》漆壁画创作正式启动。从绘制草图小稿到制作600平方米的壁画,从放大画稿、刻线,到用铝箔粉为漆板铺底、手工研磨调制颜料等,每个环节都克服了很多困难。

在《长城颂》的绘制过程中,由小画稿放大后,要考虑造型手段的选择,如何通过笔触及漆画材料肌理来强化画面的艺术追求。创作组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寻找方法,反复推敲细节与整体的关系,追求工艺表现的创新,用绘画性的表现减少观众对工艺制作及漆材料的陌生感,同时又要表现出漆画的材质肌理和语言特色。

比如,《长城颂》的绘制采用传统漆画技法原理,通过在铝箔粉上刻线来塑造和控制整个画面造型,运用多层罩染透明漆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程向军介绍,壁画中的每一个形象造型均是通过手工刻线的,在手工刻线时要追求毛笔的韵味,这是有一定难度的,经过实践摸索,使用了跳刀刻线、以刀代笔等方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刻出了富有金石感的刚劲的线条。为了适应这幅壁画的尺度,我在工艺实施前期专为此次项目量身定制了专用刻线刀具,刻出的壁画线条流畅而有力度。壁画原作的线条宽度经过多次调整,通过不同远近的观察比较,最终才确认每条线的宽度。壁画中的线是视觉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线的成功表现,也为下一步用漆液罩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预先设定的凸肌理,铝箔粉上罩染透明漆后会形成暖金的特殊效果,并且使画面线条更加突出。在多次罩染透明漆后,金底色与大漆的红相互应和,产生丰富的表现力,同时壁画的色彩能与室内建筑的空间色彩协调一致。

“壁画创作团队要有合作精神,首要的是创作风格必须要统一,大家务必要在思想和绘制过程中做到步调统一,强调是‘一支笔完成的创作’。”程向军介绍,为了漆壁画的质量,每天都尽量在绘制现场,不敢有丝毫懈怠,只要发现有一点差错便及时进行修改和调整。每位参与者都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为此还提出了一个工作口号:“以精湛的技艺、严谨的工作态度投入到《长城颂》壁画的创作”。这个标语悬挂在创作基地,从始至终提醒着大家,要牢记自己的创作使命。

《长城颂》的出现并非偶然

漆画因工艺限制,制作大尺度的画面难度大,漆画的绘制需要具备娴熟的工艺驾驭能力及绘画修养,通过漆工艺制作表现出它的独特性。

程向军认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各种文化项目的开展,以及现代科技的融合跨界创新发展,都为中国漆画的未来复兴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漆画没有能力介入主流美术创作,过去长期处在边缘化状态。承担国家重大美术创作也是漆画的薄弱环节,这既有漆画自身条件的限制,也有画种艺术表现力的局限性等原因。漆画要着力介入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需要漆画艺术家从创作的思想情感、作品的审美精神和绘画性等方面作深入的思考,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品质,才能够准确地把握主题,从而创作出好的作品,扩大漆画的影响。

“《长城颂》用漆画来表现是恰当的选择。”程向军说,漆画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画种,是中国的“国粹”,它承继着中国的民族精神和艺术传统。运用漆画来表现壁画既能展现中国古老、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也能让世界上更多的人领略中国漆画千文万华的艺术魅力,这对推动中国漆画的现代振兴无疑是最好的助力。因此,创作《长城颂》漆壁画,一是源于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深厚情感;二是源于三十余年长期坚持深入生活进行的大量写生积累,对传统漆文化的认真研究;三是源于对漆画艺术服务于公共空间的深度发掘和学术探索,以及经年累月积累下来的创作思想和学术精神。同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漆画、壁画和公共艺术创作、学术研究方面都有着优秀的传统,通过前辈们多年的艰辛探索,积淀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成果,这次壁画创作也是对学院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学术传承。

“《长城颂》是新时代的艺术作品,它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出现,并非偶然。”程向军说,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极为重视的,有很多重大的支持举措,我国的文化自信意识也逐步增强,正是这些因素促成了《长城颂》漆壁画能够登上国家级的殿堂,向世界展现中国漆画艺术的风采。

“这既是一堂丰富生动的艺术课,为我们传授艺术创作经验,又是一堂感人肺腑的党史课,深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通过艺术党课的形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认真聆听完报告后,张彤飚感触颇深。他说,大型漆壁画《长城颂》,让人们从巨龙一般的长城意象之中,时刻可以感受到一个伟大的党的诞生与奋斗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刻改变。从艺术史的角度,这同样是刷新历史的一幅巨制,是新时代立足传统而进行创新性探索的民族艺术硕果。

“程教授为我们解密大型漆壁画《长城颂》创作的故事,既让我们了解了漆画创作的艰辛、体会了艺术创新的巨大魅力,又让我们接受到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思想灵魂得到再一次洗礼。”张彤飚表示,“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希望东莞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听党话跟党走,从党的光辉历史和伟大建党精神中吸取营养,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充分发挥各自的艺术才华,画好锦绣中华,讲好中国故事,记录伟大时代,不断推动东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专访】

东莞日报:广东传统漆艺源远流长,其技艺是中国漆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您对广东漆画艺术有哪些认识和印象?

程向军:广东是中国漆画创作的大省,从组织机构和作家数量等指标来看,广东最活跃也最健全。广东省美协漆画艺术委员会开展各类活动,广东漆画家经过十多年“纯艺术,多元化”漆画创作理念的坚持,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众多漆画艺术家风格鲜明,各地市更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

实际上,广东漆画艺术自秦汉起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历史悠久,名家辈出,文化积淀深厚,多元化,多层次,风格鲜明,极具地区特色。近年来,广东漆画在国际上大放异彩,在全国备受关注,其重要原因就是对外文化交流频繁,观念更新、大胆创新。比如,阳江漆画是在传统漆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漆画绚丽多彩,多取材于花鸟山水、草木虫鱼,具有绘画和工艺的双重性。再如,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漆画家蔡克振先生,在漆画的教学和创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从创作上来看,广东漆画创作思想非常活跃,同时能积极主动地向其他省份学习,特别是与福建、江西等地有很多密切的学术交流。近年来在全国漆画的大赛中,无论是入选数量还是获奖数量,广东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省份。我相信,广东漆画艺术借助广东这扇改革开放先行地的窗口,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以及在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下,这门具有传统名深厚文怀底蕴的艺术形式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播。

东莞日报:作为献礼建党百年华诞的文艺作品,《长城颂》是一个命题作文,您接到这项任务时,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程向军: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建设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序厅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建筑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在最初的建筑方案中就为壁画预留了600平方米的画幅,亦即漆壁画创作是在确定的画幅尺度中来完成的。

中宣部对漆壁画的创作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壁画题材以长城为主题;绘画表现手法为非写实、非装饰,用意象手法表现中国长城;绘画类别为漆画;画幅尺寸为高15米、宽40米。可以说,这不仅是一次“命题创作”,更是一次厚积薄发的艺术实践。

在接到这项任务之初,我就已经意识到这个作品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特别是漆画人能够有机会参与到这样的创作中,我觉得非常的荣幸。同时,漆画作为一个较小门类的画种,能够担当起国家的重点文化工程,对推广漆画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当时我有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代表漆画艺术事业庆祝建党百年贡献一点力量。同时,希望能把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绘画经验运用到此项创作中,并以此扩大中国漆画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漆画,在传承中拓宽漆画的绘画创作前景,进而推动中国漆画的发展。

东莞日报:在创作《长城颂》这幅作品时,您运用了很多国画的艺术手法。请谈谈如何在现代文艺创作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

程向军:《长城颂》是新时代的艺术作品,它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出现,绝非偶然。近年来,我们国家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有很多重大的支持举措,我觉得正是这些因素促成了《长城颂》漆壁画登上国家级的殿堂,向世界展现中国漆画艺术的风采。

我们一直在提倡,用文艺创作反映新时代的风貌,讲好新时代的动人故事。《长城颂》这个作品就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我们长期深入生活的观察、体验中,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它不是单一的传统的国画形式,而是有着清晰的文化定位,就是要体现出如何看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中国漆画艺术,最具特色的就是色彩和质感。因为我也长期从事漆画艺术研究和创作,所以一开始就决定用漆画的红和黑两种主体颜色来进行创作。

虽然很多人对这幅作品的创作思路有不同的认识,但我们长期深入生活,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情感,特别是敬畏和崇拜自然,生活和自然,这也是美术创作离不开的两个基本要素。因此,除了艺术家个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所处的文化传统的基因和新时代的价值取向。我们不是以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系,而是确立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战略,我们在创作构成中始终没有偏离这个方向,始终坚持通过具体形象的艺术化,最大限度地把长城的形象表现得更加充分、更加艺术。

因此,在文艺创作上,我们要有大格局和匠人精神,从中国传统艺术、传统文化里面,汲取有意义的创作元素,当然,也并不是拒绝吸收外来先进的东西。

东莞日报:回头再看《长城颂》的创作过程,您有什么感悟?

程向军:创作《长城颂》,首先源于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深厚情感,想用抒情的画面语言,像交响的叙事诗一样,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长城颂》既展现了中国古老、优秀的历史文明,也能够通过现代绘画的手段,向世界展现它的艺术魅力。总体来说,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要崛起,必须要实现经济崛起和文化崛起,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每个人都应坚定文化自信,在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有所担当。

东莞日报:刚才您也提到,广东是中国漆画创作大省。近年来,东莞漆画艺术创作也非常活跃,去年还举行了广东省第八届漆画作品展,涌现出不少有质量的作品。您想通过本次交流给东莞漆画艺术爱好者带来哪些思考和感悟?

程向军:实际上,这次报告就是对《长城颂》创作历程的解密,也是一个经验的交流,特别是面对这么大体量、这么有历史意义的艺术工程,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去参与其中。所以,我很荣幸能够承担并完成创作,这里面有许多的体会和经验。

因此,我也很高兴接受邀请与东莞文艺工作者进行创作经验交流,这不是在炫耀我自己的辉煌的经历,而是希望与更多的东莞漆画爱好者以及美术工作者开展一场专业的交流。

东莞日报: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如火如荼之际,东莞也吹响了文化强市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号角。请您谈谈对东莞文艺事业发展的建议,以及对东莞文艺事业的未来的期许?

程向军:可以说,这也是一个“命题”作文。我们文艺工作者身处伟大时代,拥有无穷无尽的创作素材,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以时代为背景,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也应具有新时代的特征,创作出被人民群众认可的作品。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阵地,广东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化复苏意义重大。文化建设搞得好,可以加速经济的发展,否则社会是畸形的、追求物质的。于东莞而言,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毗邻广深,辐射港澳,实际上是内地文化向外输出的重要窗口。所以,东莞文艺工作者要以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走出去,做好文化推广大使,以本地深厚的岭南文化为基础,在对外文化交往中吸取先进的文化,推动本地文化焕发光彩,走向世界。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06-18 10:30:23  【打印此页】  【关闭

微信关注

移动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