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也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日前,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结果出炉,62部作品榜上有名,其中包括10部戏剧、10部电视剧、8部广播剧、11部电影、10部图书和13首歌曲。此次评选不啻为过去三年广东省文艺精品创作丰硕成果的一次全面亮相,获奖作品聚焦时代主题,立足广东实践,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时代特征、广东特点。本期文艺评论特邀多位专家学者分门别类进行评述,总结梳理成功经验,以更好地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和广东文艺高质量发展,敬请垂注。
戏剧类:精品立省 引领潮流
文|王炜
近年来,随着文化强省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精品立省”理念的不断深入,组织化措施不断完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我省舞台艺术创作向着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持续迈进。10部获奖作品,是近三四年来我省创作、演出的100多部舞台作品中的优秀代表,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是主题鲜明,彰显强烈的时代性。10部作品大部分都是近年来我省文艺院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要求,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和重大主题提前谋划、精心制作、认真打磨的舞台艺术精品。例如:表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事迹的话剧《深海》,表现科技创新的话剧《大道》,表现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话剧《龙腾伶仃洋》,表现脱贫攻坚的山歌剧《春闹》,表现红色题材的芭蕾舞剧《旗帜》、潮剧《秘密交通站》、皮影戏《海陆丰女子粉枪队》等。这些作品生动地反映了党和人民奋斗历程,展现时代变迁和火热生活,彰显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充分发挥了以优秀文艺作品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
山歌剧《春闹》演出剧照。
话剧《龙腾伶仃洋》演出剧照。
二是立足本土,反映广东的建设实践。科技与金融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乡村振兴广东实践等题材,一直是广东文艺界创作的富矿。例如,以中国通信科技崛起为题材的话剧《大道》曾获文华导演奖,以港珠澳大桥建设为题材的话剧《龙腾伶仃洋》获得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以粤东地区乡村振兴为题材的山歌剧《春闹》获得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一等奖。这些作品以其生动感人的艺术表现、引人深思的作品内容,表现了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引领时代潮流、锐意进取、开放包容、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话剧《大道》演出剧照。
三是全国视野,展现领先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水平。除上述作品外,芭蕾舞剧《旗帜》获得全国舞蹈展演优秀剧目奖,又入选了“荷花奖”,杂技剧《化·蝶》获得了文华表演奖和上海白玉兰戏剧奖等。其中,《旗帜》对古典芭蕾舞艺术表现模式和技巧的突破、《化·蝶》对传统IP的现代转化、粤剧《红头巾》诗意的表达对传统戏曲艺术表现空间和边界的拓展及丰富,还有《大道》对叙事剧方法的使用等,都使得广东舞台创作所塑造的形象深入人心。
芭蕾舞剧《旗帜》演出剧照。
四是风格多样,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造出让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这是舞台艺术作品创作的根本遵循。到剧场中去、到观众中去,才能深切感受到“观众是最权威的评委”。这10部作品可以说“一剧一格”,除了前面提到的作品外,潮剧《韩江纸影人》以两位木偶艺人和家庭的变化为线索,在特定的戏剧情境中,表现了人的命运和人性的复杂,具有较强的戏剧性;皮影戏《海陆丰女子粉枪队》以精心的制作和创新性表现,使小剧种同样得到观众的认可。这些作品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审美,实践了守正创新的文化传承发展理念,用小切口的人物刻画和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表现了时代生活。
五是均衡发展,建设完善的院团生态和剧种品类。获奖的10部作品有话剧、粤剧、潮剧、芭蕾舞剧、杂技剧、皮影戏等,表演者来自省直(省级)、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等不同层级院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广东文艺院团和剧种品类发展比较均衡,文艺院团在引领艺术导向、储备优秀作品、服务基层和社区、保护传承传统艺术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应有的功能作用,展现了广东舞台艺术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全面图景。
(作者系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
电影类:艺术精湛 开放多元
文|曾严彬 贾毅
《白蛇传·情》《中国医生》等11部获奖电影,充分展现了近三年来粤产电影精品创作的可喜成就:一方面,坚持以“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共情共鸣”为共通性创作主旨,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作品水准;另一方面,坚持立足本土、发掘特色,真实而多元地彰显岭南风格、展现广东气象。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宣传海报。
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和制作精良的创作标准
获奖电影都将提高作品质量作为生命线,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以独特的影像魅力,为时代画像、为人民抒怀、为英雄而歌,赢得了评委的认可和观众的口碑。
第一,思想精深,主题突出。比如《太阳升起的时刻》《中国医生》《变化中的中国·生活因你而火热》等,在主题立意上都深入表现了个体群像在时代进程中的抗争与奋斗。无论是衡宝战役中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人民战士,还是驰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的一线医护人员,又或者是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奋斗的平凡大众,都无愧于时代的召唤,深刻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奋斗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而提升了电影作品的思想内涵。
电影《中国医生》宣传海报。
第二,艺术精湛,特色鲜明。比如《白蛇传·情》运用4K数字技术对传统戏曲进行年轻化表达和国潮风转化;《掬水月在手》和《点点星光》分别从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形态对新人文电影进行探索和实践;《带你去见我妈》则以潮汕方言喜剧化的方式审视地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等。这些获奖电影在艺术表达上敢于创新、追求超越,在深度挖掘岭南文化的过程中另辟蹊径,各具特色,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第三,制作精良,类型丰富。比如《拆弹专家2》是粤港合拍片创作的又一次成功尝试,融合了警匪、悬疑、心理等类型元素;《熊出没·重返地球》和《猪猪侠大电影·恐龙日记》则是广东本土动画IP长期培育和系列化开发的成果,不仅票房收入喜人,前者更是获得了第35届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这是对广东动画电影的莫大肯定。
电影《拆弹专家2》宣传海报。
凸显关注现实、锐意进取、开放包容的广东特色
获奖电影还在取材、叙事和风格上都凸显了关注现实、锐意进取、开放包容的广东特色,展现了广东文艺的新气象、新风貌。
第一,扎根本土、贴近现实。比如《中国医生》改编自广东驰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医疗队员的亲身经历;《点点星光》取材于广州市花都区一所乡村小学跳绳队勇夺世界冠军的真实故事;《呼吸的音乐》则以东莞、深圳为主要取景地,呼吁大众关注“空巢老人”和孤独症儿童等社会问题。
第二,创新叙事、锐意进取。比如同为纪录片的《变化中的中国·生活因你而火热》和《掬水月在手》,前者融合了群像叙事和白描叙事,聚焦普通年轻人工作和生活的真实状态;后者则将空间叙事和个体叙事相融合,展现文学大师叶嘉莹在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中的个体际遇。而同为动画片,《熊出没·重返地球》对科幻元素的融入与呈现充满了宏大的想象力;《猪猪侠大电影·恐龙日记》首次采用双线IP叙事模式,在剧情和台词上进行了全新探索。
动画片《熊出没·重返地球》宣传海报。
第三,风格多元、开放包容。比如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以中国写意美学统摄全片,在审美上凸显了传统岭南风情,是一次成功的岭南文化“双创”探索;《拆弹专家2》作为一部粤港合拍片,保留了浓郁的港式气质,展现了大湾区电影产业协同发展的广阔前景;《太阳升起的时刻》 在主旋律电影创作观念和运作模式上都凸显了广东开放包容的南派气质。
(作者曾严彬系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教师,贾毅为该院院长)
电视类:中国故事 国际视角
文|周敏 李鹏南
一部优秀电视作品不仅需要主创人员勠力同心、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同时也离不开条件充沛、开放包容的创作土壤。近年来,广东电视剧领域涌现一批制作精良、艺术精湛、思想精深的优质作品。本届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电视剧共计10部,涵盖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等多种类型,不仅在叙事主题上呈现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叙事策略上彰显故事性,而且在创作实践上兼具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合的特征。
叙事主题的时代性
本次获奖作品多为观众喜闻乐见的现实主义题材,如表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扫黑风暴》,讲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柴米油盐之上》,反映近代革命故事的《绝密使命》,揭秘史上中法海商贸易的《海上来客》,发扬中华健儿为国争光风采的《夺金》,传承伟大改革开放创业奋斗精神的《追梦》等。这些获奖作品,在叙事主题上坚持了“小切口大主题,小人物大时代”的创作理念,将时代发展通过真实具体的人物故事娓娓道来,体现了电视剧艺术创作的温度与力度,以电视艺术独有的方式回应人民心声、展现时代之变、描绘复兴之梦。
纪录片《海上来客》宣传海报。
叙事策略的故事性
本次获奖作品,在叙事手段上大多运用冲突悬念式叙事节奏,以此建立故事化的叙事策略。无论是电视剧、纪录片还是动画片,都是通过一系列冲突矛盾来制造跌宕起伏的叙事情节,打破观者固有的心理预期,从而提高叙事张力。另外,故事性叙事策略还体现在叙事视角的选择和人物的塑造上。
不同于以往主旋律作品惯常采用的宏大叙事,这些作品往往立足基层平凡而闪耀的个体,采用基于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去表现主题。如《柴米油盐之上》《扫黑风暴》《绝密使命》《追梦》等,均是在烟火气息中描绘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群像。
电视剧《扫黑风暴》剧照。
此外,无论表现的对象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地下工作者,还是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创业者,抑或是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扶贫者,人物形象的塑造立体丰满、复杂多元,随着剧情推进不断有反转、颠覆,打破“脸谱化”套路,让观众看到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个鲜活、奋斗、顽强的人物形象。
创作实践上本土化与国际化相融
一方面,本届获奖作品深耕广东本土文化,描绘岭南风物,展现南粤人情,绽放时代文艺光彩。如《小凉帽之魔法凉帽》以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帽”为文化载体,《海上来客》描绘了广州千年商都的城市形象,《绝密使命》在红色文化背景下彰显开拓进取的客家精神,《追梦》则讲述了广东经济特区建设背景下人们逐梦与拼搏的创业故事。
电视剧《绝密使命》宣传海报。
另一方面,本届获奖作品具有国际视野,不少作品由中外联合编剧、联合拍摄,且多部作品进入海外市场传播。例如中外合拍的《柴米油盐之上》,导演柯文思作为英国人,从一个国际友人视角去记录和展示他眼中的中国巨变。加州大学的客座教授、著名动画编剧罗伯特带领团队参与创作的科普类动画《百变校巴之超学先锋》,邀请到中科院博士担任剧本审核,从而确保了剧本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这两部作品还入选了国家广电总局2021年度优秀海外传播作品名单。既立足本土题材挖掘,又兼具国际化创作机制,这些无不体现出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在电视剧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系列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宣传海报。
(作者周敏系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教授、副院长,李鹏南系广东财经大学青年学者)
图书类:当代之笔 时代画卷
文|西篱
本次获奖的10部图书,涵盖了报告文学、长篇小说、通俗理论读物和少儿读物等类别。这些作品聚焦时代主题,把人民作为表现的主体,以“当代之笔”深情记录伟大社会实践,倾情书写时代伟业和人民奉献,以丰富内容体现优秀文艺作品独有的精神力量,又以创新的艺术形式展现独特的中华审美精神气质。
胸怀“国之大者”
提升主题创作的人民性、时代性
作为“外向型”文体,获奖报告文学作品表现尤为亮眼,展现出面对现实、深植时代、挺拔向前的姿态。这些作品普遍集宏大叙事与普通人视角于一身,以刚健朴实的文风、生机勃勃的活力,投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严肃主题书写,肩负起新时代文学的特殊使命。
《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全景式展现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楷模事迹。这一工程是祖国内地与香港骨肉相连的血脉,也是祖国母亲对香港同胞的深情大爱所形成的难以分割的精神纽带。作品叙事从容自如,行文情深意长。“时代楷模”群体的革命精神、创新精神、牺牲精神和坚强意志跃然纸上。
《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封面。
我国第一部全景式立体化反映全面小康建设历史性成就的多卷本报告文学作品《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选题定位为通俗历史、百姓故事、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全书以100余万字篇幅展现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漫长、艰辛而伟大的历程,以其丰富的信息含量、饱满的思想容量、强大的情感力量、构建叙事体系的审美力量,成为当代非虚构文学创作的标杆。
《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封面。
讲好粤港澳大湾区故事是广东文学的重要使命。《初心》全方位展现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横琴,生动呈现粤港澳大湾区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钟南山:苍生在上》带领读者深入到宏大而感人的战“疫”现场,以大量翔实丰富的细节,立体刻画出以仁心为本心,以学术勇气、高尚医德和科学精神带给人们战胜疫情力量的医学家形象。《脚印——人民英雄麦贤得》再现了人民英雄勋章获得者麦贤得的人生轨迹和“八六”海战惊心动魄的全过程,深刻彰显了人心的力量、人性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用心用情用力
追求文艺经典化的史诗性、创新性
此次获奖的两部长篇小说是广东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它们在深度挖掘岭南文化时代价值和创新创造表现形式方面的特色和突破,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平安批》是省作协“改革开放再出发”作家深扎创作活动的硕果,具有文化传承的深情与自觉。出生成长于大西北的作家陈继明为创作该作品,到潮汕挂职深入生活。作品以一封封侨批遥寄百年世事变迁,以精湛审美书写侨胞民族大义,成就了这部兼具家国情怀的历史深度与作家个人美学特征的长篇小说佳作。
长篇小说《平安批》封面。
在独特题材的选取、创作的美学魅力、表现手法的创新上,《乌江引》与《平安批》恰如一双佳璧。为了讲好长征史诗中情报战线的隐秘传奇,作家庞贝心怀对英雄人物的铭心刻骨的深情与景仰,深思熟虑选择了原创性的古典音乐般循环往复的叙事形式,使作品呈现出文学性想象的巨大空间和张力。正是文本结构、节奏、视角和语言等诸多方面的创新,使得该作品呈现出很高的文学纯度和美学质感。
长篇小说《乌江引》封面。
其他获奖作品当中,通俗理论读物如《双循环论纲》《一切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成功》,将枯燥的理论讲解得透彻易懂;《科幻星球:火星使命(三部曲)》旨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意识、文学素养。这些作品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为进一步推动广东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系一级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
歌曲类:家国情怀 湾区风采
文|朱明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13首获奖歌曲的最大共性,那就是“深深的家国情怀,鲜明的湾区风采”。
本届获奖歌曲涉及最多的主题,是书写家国之大爱。过去几年来,中国大地有太多的大故事、大情怀: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抒发爱国爱党真情,便自然成为歌曲创作的重要原点,奠定了歌曲旋律的基调。
获奖作品当中,深圳市报送的《灯火里的中国》,透过一盏盏小小的灯火,辉映出绚丽多彩的大中国,歌词和旋律都十分亲切;由广东广播电视台报送的《回家》,是2022年“龙腾虎跃大湾区”广东卫视春节晚会的热播歌曲,作品以孟晚舟事件为创作背景,以“家”为共情点,以“国”为力量源,以中华儿女亲情团聚的春节为情感触发点,把个人对家的思念升华到对国的依恋,感人至深;《亲爱的中国》是2019年广东省音协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大型原创交响组歌《我的中国梦》当中的一首,推出当年就登上央视春晚舞台。
歌曲《亲爱的中国》。
大湾区是近年来音乐创作的热门题材之一,由中山市报送的《澳门是家》堪为其中的优秀之作。歌曲呈现出的是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大任、共享祖国富强荣光的壮美篇章。
原创歌曲重新填词并获得巨大成功的创作并不多见,而由广州市和深圳市联合报送的《少年(建党百年版)》却成为“再版”的经典之作。2020年原版《少年》风靡全国,2021年重新填词之后,歌曲中原本的“少年”形象,蝶变为充满朝气、历经百年而斗志弥坚的中国共产党形象,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了外延和内涵,一经推出即反响热烈。
歌曲《少年(建党百年版)》。
作为清远市连樟村的一首村歌,《温暖的手》讲述了脱贫致富故事,洋溢着质朴的感恩之情。
讲好广东故事是本届获奖歌曲的另一大亮点,4首直接书写广东题材的歌曲有着鲜明的本土韵味。例如,广州市报送的童声合唱《梦里的珠江缓缓地流》别具匠心,通过稚嫩的童声演绎古老的珠江,既有渔舟唱晚的乡愁,更有千帆竞发的自由,既写珠江又跳出珠江,虚实结合,跌宕起伏;云浮市报送的《叹早茶》则以时尚优美的旋律演绎地道的岭南风味,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
从本届获奖歌曲总体艺术风格来看,歌词突出以小见大,写身边事,抒心底情,折射时代发展,充满生活气息。旋律上更加追求雅俗共赏的可听性,主旋律大题材融入流行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及温暖亲切的风格,成为创作者的共同选择。
(作者系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岭南音乐》杂志执行主编)
广播剧类:南粤传奇 “声”临其境
文|陈建忠
获奖的8部广播剧获奖作品,以不同内容、风格、色彩、频率的声音,共同弹动着岭南的历史和今天,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乡村振兴的繁花似锦、生动丰富的湾区生活尽在其中。
8部作品,题材各异,却都旗帜鲜明地抒写着岭南大地的英雄气、时代风、生活味。不论是以史诗笔触描写时代沧桑巨变的《南海榕》,讲述烈士之子投身共和国核工业事业的《只要祖国需要》,还是将百年前青年运动的波澜壮阔展现得有声有色的《团一大在广州》;不论是描写钟南山院士再度出征、勇敢无畏的《一路逆行》,还是描绘疫情背景下坚守广东北大门的模范群像的《风雨守护》;以及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创作的《花开乌蒙》《天使的翅膀》《等你归来》等作品,无不展现了我省广播剧创作题材视野之丰富,选材角度之精准。获奖作品将一个个历史和现实中的岭南故事,经过声音艺术的演绎,提升为更高层面、更宽视野、更具代表性、典型性和艺术性的中国故事。
广播剧《团一大在广州》宣传海报。
广播剧《南海榕》宣传海报。
现实主义创作永远是最能产生深远影响、彰显精神、提振士气的创作倾向。以深圳出品的作品《南海榕》来说,该剧以南国榕树的根深叶茂、郁郁葱葱为意象,通过北京和深圳两条并行的故事线,再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深切关注深圳改革进程,于1984年、1992年两次南下视察的动人故事。作品史诗架构,大处着眼,却小处落笔。其中,改革开放之初一个深圳小姑娘“一个月工资400元”所引发的争论片段,让人印象深刻。《花开乌蒙》则在众多扶贫题材中独树一帜:故事将香港本可以在都市中优越生活的青年梁安莉与贵州偏远胡乌蒙山区链接在一起,展现了山与海的情感相连,内地与香港的心心相印。这些作品都以丰沛的现实生活素材和充满时代律动的烟火气,打动着听众。
此外,8部获奖作品均展现出了对于作品品质的高要求。广播剧,是以声音塑造形象、传递情感、输出价值的艺术。不少作品邀请业界知名配音演员、演播演员录制,保证了剧中人物的真情实感、饱满鲜活。在拟音、环境音效方面,获奖广播剧作品充分发挥所长,呈现“声”临其境的逼真效果,甚至营造出比影像艺术更为真实的环境感。如《只要祖国需要》第三集中,彭湃之子彭士禄在核潜艇实验中的声效,机器的轰鸣、齿轮的摩擦、人声的喧哗,甚至是细微的空气涌动,都表现得那样细微和清晰,富有层次。创作者的用心、用力、用情,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