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东莞文学艺术网!
11111
文联动态

“文艺莞家”系列(三) | 东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探索民间文化传承之道

ed41dd14-b419-417a-9acb-911809d8e400.jpg

在东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对民间文艺和非遗如数家珍,并积极搜集、整理、推广、研究民间文艺和非遗抢救工程,他们组成了民间文艺家协会。

2007年初,东莞市民协成立,目前下设分支机构15个,专业委员会7个,市级会员现有市会员189人,其中省民协会员61人,中国民协会员20人。

62ef1cfaaf6b443d94141a0938ad3303_batchwm.jpg

十几年来,东莞市民协成立不断探索民间文艺发展之道,思考传统文化如何创新发展,让“小众”的民间文艺走向“大众”的舞台。


让民间文艺“传承有道”

作为全市民间文艺家、民间文艺工作者的专业性组织,东莞市民协致力于找到传承优质民间文化的“门道”。

多年来,东莞市民协组织和指导镇街成功创建和申报10个省级民间文艺之乡(传承基地)、11个国家级民间文艺之乡(传承基地)、8个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麒麟文化节落户东莞清溪等,先后涌现出了大量民间文艺精品,如《南国麒麟舞吉祥》等4个作品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仙凡缘》等3个作品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策划、编辑出版了《广东民间故事全书》(东莞卷)《东莞民间文艺丛书》《秀美水乡——东莞水乡故事集》《东莞老手艺》等民间文艺作品集。

0f4c46e5c9704d9abcd7462fe7af8839_batchwm.jpg

开展了东莞民间文艺进校园、东莞市民间工艺精品展、东莞市民间歌会、东莞市剪纸展、东莞市民间工艺能工巧匠评选等品牌活动,协助各镇街创建了许多民间文艺品牌,如龙舟文化节、麒麟舞大赛、客家山歌邀请赛等。多次被广东省民协、东莞市文联评为“先进集体”,为传承、保护和发展优秀民间文艺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东莞市民协始终紧紧围绕莞邑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地方民间文艺固本和复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围绕莞香、舞草龙、咸水歌、粤剧曲艺、龙狮麒麟、绸衣灯公等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记录、整理和保护工作,并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同时大力实施“一镇一品”,形成具有群众性、持续性、品牌化的活动。从清溪麒麟文化节、中堂龙舟文化节到凤岗客家山歌节、寮步香市文化节等,获得社会各界高度评价。

如今,遍布东莞十余个镇街的国字号,省字号“民间文艺之乡”和市级民间工艺能工巧匠成为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六项重点工程发展民间文化

目前,东莞市民协正在实施六项重点工程,促进民间文艺创新发展。一是重点依托各镇街自身文化特色为载体,形成具有群众性、持续性、品牌化的活动;二是以重要节点为依托,努力承接好国家级、省级各类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新需求、新期待;三是重点联合东莞非遗中心,省级非遗研究基地,共同展开非遗申请与保护;四是重点做好东莞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的参与指导,重点建设一批村史馆,重点完成一批村志编撰和出版;五是重点挑选一批镇街,逐步开展乡土文化记忆口述史的调研,挖掘粤港澳三地文化的共同点,传承“根”文化,为地方文脉传承做出新尝试;六是重点培养一批有地方情怀,有专业能力和服务愿望的民间文艺工作梯队。

b37e3b5abf3941299fb5836fd5442760_batchwm.jpg

根植于乡野沃土、为广大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岭南民间文化艺术,凝结着南粤大地儿女的聪明智慧、蕴含着世代延续的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市民协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珍贵财富,推动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07-15 17:03:27  【打印此页】  【关闭

微信关注

移动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