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驹副部长介绍说,东莞近几年在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上有些变化,通过加大文艺创作的引导扶持力度,实施“音乐剧之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东莞市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措施,重点从文学创作、舞台艺术、书画摄影、新闻出版、影视动漫等优势领域进行突破,打造了一批反映东莞改革成果和社会现实的精品力作。
在舞台艺术精品方面,重点围绕“音乐剧之都”的建设目标,以每年1至2部的产量,先后推出《蝶》、《妈妈再爱我一次》、《钢的琴》、《王二的长征》等9部原创音乐剧,其中《钢的琴》巡演超过100场,得到业界和社会的一致好评,获得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及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舞台美术奖、文华灯光设计奖和优秀表演奖等四个单项奖,是广东省唯一参评的音乐剧作品和取得最多奖项的剧目,也是迄今为止东莞夺取全国专业艺术评奖含金量最高的“单打冠军”。
由于近几年东莞在舞台艺术创编的初步成功,整个城市的文艺创作氛围日渐浓厚。一方面,本土文艺团队参与舞台艺术创编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其中本土企业联华国际控股集团投资生产了音乐剧《杜拉拉升职记》,莞城英文实验学校创编了儿童音乐剧《盛开的桃花》,该作品还成功入围CCTV第九届全国电视小品大赛决赛;此外,还有本土企业广东艾力发公司投资制作的儿童剧《小鬼当家》,目前已在全国20多个城市的大剧场上演30多场,取得了可观的票房收入。另一方面,不少外地的文艺团队也来莞寻求发展机会,像总部原来设在深圳的“精战杂技”,目前已将总部迁至望牛墩镇,利用当地现有的文化场馆,选择当地“奥运蔬菜”的农业品牌为题材,创作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杂技音乐剧”;音乐剧《妈妈咪呀》的女主演影子和她的合作团队也在东莞望牛墩镇注册了“摩登影子音乐剧团有限公司”,要用音乐剧讲述东莞故事;目前以东莞水乡经济区开发建设为题材的音乐剧《下一个出口》已完成剧本编撰。
与此同时,东莞的歌曲创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每年原创歌曲产量达到130多首,其中原创歌曲《脚印》先后获得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国家文化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全国打工歌曲创作大赛创作银奖;歌曲专辑《花语》获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歌曲《中国梦》获“美丽中国”主题征歌活动优秀创作奖、2011—2012年度中国原创歌曲奖等奖项。
在文学创作方面,作家王十月的《国家订单》、曾小春的《公元前的桃花》分别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和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两个国家级大奖,曾小春的儿童文学《手掌阳光》和陈启文的报告文学《共和国粮食报告》获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此外,还涌现出其他各类奖项。近年,东莞作家团队日益状大,创作质量和数量都很可观,在省级、国家级的刊物上频频发表作品。
在群众文艺创作方面,通过重点辅导、赛事推广等方式,充分发挥学校及基层群文骨干的积极性,创作了一大批贴近生活、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其中少儿舞蹈《学军》和男声小组唱《脚印》等获得第十六届“群星奖”,占全省获奖比例的七分之一;《越唱越红》歌唱大赛项目获得第十六届项目类“群星奖”,占全省获奖比例的四分之一;幼儿舞蹈《小小冠军梦》夺得第七届CCTV全国舞蹈大赛少儿舞蹈决赛冠军;舞蹈《墨韵》获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在2012年全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东莞市有27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总分再列全省第一,实现了两连冠。在广东省第九届少儿艺术花会上,我市获得12金6银1铜的好成绩,总分位列第一。
在动漫原创方面,东莞依托连续五届的漫博会,吸引和培育了一批从事影视动漫创作的企业,譬如水木动画、艾力达、功夫龙、三希堂等,推出了一大批动漫原创作品。2012年,全市共生产原创电视动画片15214分钟,产量居全国各城市第三位。2013年生产原创电视动画片9部,预计仍可排名全国前列。最近两年,东莞也有几部原创电视动画片得到了省里的肯定,其中动画片《开心宝贝》获得广东省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等。
在文化精品专项资金扶持方面,从2011年起,东莞市设立了“文化东莞工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文化名城建设。专项资金使用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市政府“一事一议”的方式拨付,主要针对一些重大文化作品的创作生产以及全市性的重大文艺活动等;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专家评审的方式,对全市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申报的文化作品,经评审后给予相应的扶持和奖励。为了规范资金的使用,专门制定出台了《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专项资金的申报条件、申报程序、评审程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今年,还计划设立东莞文学艺术奖、东莞社科成果奖的评选,这两项也纳入文化精品专项资金的评审范围,只是这两项评审不是年年都评,其中文学艺术奖是每三年一评,社科成果奖是每两年一评。
市文联主席刘锦明主要介绍了东莞文联和文学院的组织架构,各协会的发展情况和运作经验。近年来,东莞文联已实现全市32个镇街文联全覆盖,强化了文联网络建设。到目前为止,已成立各个艺术协会15个,拟成立的将有四五个,到今年年底,约有近20个协会,壮大了文学艺术队伍建设,为出作品,出人才打好了基础。2013年,东莞市文联获得“全国文联工作优秀集体”荣誉称号,是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文联。刘主席认为,新时期的文联,已不能仅限于传统的运作方式,只生产精神层面的产品,还应推动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和路子,帮助艺术家走向市场;同时,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文艺协会的优势和潜能,使文联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与珠海考察团互动交流时,东莞市文广新局纪检组长梁燕玲对“三个一百”等人才工程及东莞建立文化名家工作室等做法作了简要介绍。
珠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房祁表示,东莞的文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值得珠海借鉴学习,接下来要认真学习研究东莞推进文化建设的经验,出台调研报告和相关政策,营造文化环境,打造文化精品,促进文化艺术大发展和大繁荣。

东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叶泽驹向考察团介绍东莞的文化艺术扶持政策

东莞市文联主席刘锦明向珠海考察团介绍文联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