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一本古色古香的印谱,里面整齐地盖着数百方汉印印蜕,鲜红的色泽让人眼前一亮,仿佛赋予文字生的力量。印蜕里,汉篆在方寸之间井然排布,既有序又活泼,既平整又不失古意。这是望牛墩镇青年书画篆刻家、镇书法协会会员梁文辉大学时期所临摹的汉印作品。
梁文辉幼年便结下艺缘,从开始练习书法,到进入篆刻的学习领域,再到深入探索传拓技艺,其在中国传统艺术上,已有多年的学习经历。从年幼时得到一块其老师唐伟明先生所奖励的印章雕钮,到如今从事篆刻、传拓等艺术的创作,梁文辉对艺术的热爱与坚持是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与积累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加强的。除了对传统艺术的执着追求外,唐伟明老师的悉心指导与言传身教对梁文辉在艺术学习之路上逐渐找到并明确自己的方向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8月11日,今年27岁的梁文辉即将举办属于自己的传拓创作作品展,将展出七十余件传拓作品,为市民献上文化大餐的同时,也见证着东莞一颗传统艺术“新星”的诞生。
幼时结缘
“字如其人,写一手好字能给人留下好印象。”年幼时的梁文辉,在父母的建议下,开始跟随唐伟明老师学习书法,在小小的书桌前,一张宣纸、一支毛笔,这是梁文辉接触书法艺术的开端。
▲初中时期的梁文辉(左一)参加书法比赛
从髫龄时期到风发意气的少年,梁文辉一直跟随唐伟明学习书法,从被动学习到后来产生兴趣,主动学习书法之余,还将眼光延伸到篆刻艺术领域。他回忆道:“那是源于唐老师的‘课堂奖励’,每当课上评选作业优秀的学员,老师会以印石、印蜕、拓片等作为奖励,对于年幼的我来说,那是很新奇的东西。”自此,在唐伟明的执导下,梁文辉逐渐走上学习书法和篆刻的艺术之路。
“唐老师的点评是言简意赅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会限制我的思考,所以兴趣是我的另一位老师。”梁文辉坦言,兴趣爱好是让他坚持书法、篆刻和传拓的动力,在学业繁重的高中阶段,他也没有把这个兴趣爱好落下。每周回家的时间,他就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天地里,练字、刻印,一旦有疑惑,便会请教唐老师,经验与热爱也在点滴间积累起来。
摹篆学刻
中国的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独特的门类。它从最初的实用印章逐渐发展为以文人艺术家的创作为主体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在这方寸之间,古老的汉字文化呈现出多样而迷人的魅力。青年时期的梁文辉同样对篆刻艺术着迷。
在同学享受着节假日的旅游时光时,梁文辉却常常待在自己的书房,与书画、印章作伴,时常翻书写字、临摹刻章、裁纸拓印。
起初刻印时,梁文辉必先在纸上反复构思印稿,这个过程最费时间。印稿不协调时,往往需要多次修改,直至满意才将印稿写于印面。后来用刀逐渐熟练,对印稿的理解渐深,也能不作印稿,下刀直刻。落刀伶俐,既狠且准,一刀一石在梁文辉手中格格作响,石屑纷飞。他目光如电,呼吸匀停间,仿佛人、刀、石已浑然一体。
大学时,梁文辉酷嗜汉印。“那时候一有时间就在宿舍摹刻汉印,刻好了再磨掉,虽然得益不少,也很局限,我似乎忽略了其他印风的精彩内涵”梁文辉坦言道。这一点,唐伟明看在眼里:“沉迷一种印风,易走向一侧,也不利于篆刻技艺的全面发展。”在唐伟明的点拨下 ,梁文辉开始关注古玺印及其他流派印风,对篆刻风格的探索逐渐走向全面。
独处时,他常与古人“对话”,地方乡贤、印学大儒、学界耆宿,如邓尔雅、容庚以及黄牧甫等都是其学习对象。以至于在后来的印风里,梁文辉逐渐从平正的汉印一路,向邓尔雅气息高古、布白奇绝一路转变。邓尔雅有印跋云:多字印排列不易,亭匀便嫌板滞,疏密则见安适。鼎彝、石鼓、碑板、砖瓦、权衡、封泥、镜币乃至古陶诸骨皆可入印也。梁文辉认为,邓尔雅一路的印作奇姿异态,更显气韵生动,因而更具艺术感染力。
“印从书出,印外求印,时出新意。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都要持着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会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子看艺术,看生活。”梁文辉说。
醉心传拓
除了篆刻以外,他还是目前东莞为数不多的青年传拓爱好者。
“龚定庵有‘但恨金石南天贫’一句,自古以来,广东出土的文物较北方少,但是也不乏关注金石研究的大家,如东莞容庚便是家喻户晓的一位。”梁文辉说。在读印谱的过程中,梁文辉经常能读到“金石”字眼,进而对金石拓片产生浓厚兴趣。要制作这些拓片,首先要学会传拓这一技能。
传拓是一种以湿纸紧覆金石器物上,用墨打拓,使器物铭文、纹饰、图形等特征真实复制到纸上的特殊技艺。容庚在其《商周彝器通考》第十章“拓墨”介绍到:“彝器拓全形始于嘉兴马起凤,后清末山东潍县陈介祺善乌金拓,而真正鼎盛时期是民国周希丁,结合西方传入透视素法,利用墨色表现光线明暗变化,增强所拓器物的立体感。”金石拓片以其肃穆端严而又朴拙率真的古典美学意味,深深吸引着梁文辉。
可是,东莞鲜有专业的传拓老师,梁文辉只好自己尝试,结果仍是差强人意。在唐伟明的建议下,他便开始把发展的目光放到东莞以外的地方。“在《齐白石自传》中,我了解到他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有着‘五出五归’外游经历,我是否也需要换个环境,进修更专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呢?”从书中得到启发的梁文辉,立即就订了到河南的机票,系统学习传拓技艺。
此后,梁文辉掌握了传拓技艺的梁文辉便开始大量制作全形拓,不断调整尝试,力求精工细作,制作出古朴典雅的全形拓作品。
文化氛围
“优秀的作品会在图书馆等地方展览,同学和老师都会看到,他们赞扬与自豪的表情,我至今都还记得。”谈及为什么会爱上艺术,梁文辉笑言,小时候练习书法颇有“造诣”,经常参加学校或望牛墩镇举办的书法比赛,屡屡获奖,这是他坚持的信心和动力。
“好的文化氛围是艺术创作的最好的老师。”梁文辉说,东莞文化历来深厚,金石古文字有邓尔雅和容庚,岭南画派的有“二居”,后期还出现邓白和黄般若等优秀艺术家,构建了一个浓郁的东莞艺术氛围,而这深厚的文化氛围始终在他的背后起着助推作用。今后的发展路上,他表示会继续研究与书法相关的篆刻、传拓等艺术,从兴趣爱好转变成个人的职业。
身边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梁文辉深深爱上书法、篆刻等艺术。如今,东莞市文化馆、望牛墩镇文化服务中心以本土青年艺术家为基点,打造了一个深入了解莞邑文化艺术的平台。
8月11日,梁文辉的个人作品展即将在东莞市文化馆一楼东展厅开展。“能在东莞市文化馆这一市级平台展出作品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我的艺术萌芽在望牛墩开始,也会继续在这里壮大成长。”梁文辉透露,接下来会继续关注望牛墩镇或东莞本土名人,创作更具本土特色的作品,为望牛墩艺术品牌出一份力。
资料来源丨幸福望牛墩
一审 | 许小文
二审 | 刘定富
三审 | 叶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