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东莞文学艺术网!
11111
文联动态

李志良:携长篇小说《青莲》“破圈”而来

东莞是一座神奇的城市,潜藏着大量隐形写作者。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你不知道哪扇窗的灯光下,有谁在伏案。因为每隔一段时间,东莞文坛总会“暴雷”,一些文学圈外人突然捧出巨作“破圈”而入,给东莞文学带来巨大的惊喜。李志良便是最近横空出世的一位。

他历时5年创作的73万字的长篇小说《青莲》,以粤西青莲古镇为坐标,巧用粤剧的纽带,横跨百载时空,史诗般呈现了粤剧的风云流变、青莲镇的世纪变迁,展现了岭南浓郁的风土人情和不同时代人物的命运浮沉与悲欢离合,并以此折射出与之依存共生的中国现实社会的沧桑变化、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作为东莞文学艺术院重点签约创作项目,《青莲》出版后,社会反响强烈。广府文化学者何车认为它开创了粤剧小说的先河。知名文学评论家蒋述卓表示,以文学形式呈现粤剧的作品并不多见,以长篇小说形式反映其发展流变的,至今仍无人涉及,《青莲》的出现为广东当代文学创作增添了一抹绮丽之色。

“回乡”之路,道阻且长

在这个流动急剧的时代,家乡会因为我们的背井离乡,双亲的老去,家园的变迁而沦为故乡。故乡,作为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精神的归宿,又成为作家文学创作的原点。是故,人生最惮望秋月,忽起故园思,动作经年别。

和很多作家一样,在文学处女作《青莲》中,李志良将目光和心灵系在故乡青莲镇时,就注定了一场漫长而艰难的“回乡”之旅。它无法避免地、自传式地将自己的故事代入,注定带有浓郁的个人情感和与现实割裂的记忆。痛苦成为自然而然的附加。

因为当他蓦然回首,将行思的目光转向故乡大地的时候,这座昔日有着“小佛山”之誉的古镇,在城市化的浪潮下,也难免呈现空心化、老龄化、边缘化的景象。“即使在低矮的木砖房屋间冒出了一些新楼房,大多也是空空荡荡——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去了,只有老弱妇幼孤守。”

当他走进曾经的街巷,有的只是狭窄的小屋中,装着一群上了年纪的男女喧嚣,在昏暗的灯光下赌博,烟雾缭绕。当他问及某人下落,得到的只是“他呀,几年前喝农药死啦”的幽幽的回答时,他记忆中的故乡是在瞬间崩塌。

李志良说,那一刻他的感受与小说《青莲》中暮年时靓少德的心境并无二致:神情恍惚而陷入谵妄状态。小说中描写的曾经青莲戏棚万人空巷、粤乐不断,整香街香粉浮溢、幕帘瑰丽,大江墟莲塘碧莲接天、蜂飞蝶舞等景象,何尝不是他自己16岁前青莲生活的记忆。“这些陪伴他六十余年生命的景物于顷刻间被疯狂抹除,周遭变得混沌荒芜而空缈无依”的描写,何尝不是在写自己。

重建“家园”,君子弘毅

李志良在青莲16年的生活,铭刻下了慰藉其一生的美好记忆,加上30多年媒体生涯的职业使命、长久的文学情怀,让他无法承受这情感的冲击,无法无视故乡的现状。于是,他试图将新闻与文学糅合,去修复和重塑故乡的模样,去唤醒人们的温馨记忆,去寻找一条充满正能量的回乡之路。

作为一名从业30多年的资深媒体人和新闻理论研究者,李志良深知选题的重要性,深知书写体系、文字深度的必要性。于是,他结合故乡的历史和文化、个人记忆和情感,深入调研和思考后,毅然决定“扯住粤剧的绳子,串起青莲百年间大街小巷的人事景物,编织成熠熠生辉的珠帘。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因为青莲戏棚地不仅是他的灵魂私域,是青莲物质外壳和标志性的具象符号,覆盖着它的粤剧更是不离不散的灵魂,是每个青莲游子回乡的引路明灯。李志良希望通过《青莲》这部小说,史诗般呈现粤剧的风云流变,青莲的百年变迁,岭南浓郁的风土人情,折射出与之依存共生的中国现实社会的沧桑变化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这对于从未从事过文学创作、对粤剧了解不多的李志良而言,是一桩宏愿,需要有君子般的弘毅和苦行。好在他一直是一个以劬补拙和“认真起来极可怕”的人。他不仅花费数年时间重温大量中外名著,走访粤剧界许多专业人士和民间艺人,深入开展各种田野调查,以弥补文学创作和专业方面的不足;同时5年来从不浪费任何业余闲暇时光,锚定长篇这个标的,山一程、水一程地不停奔赴。

其间,因为殚精竭虑创作而身体抱恙过,73万字的小说完成后,又一遍一遍修改,尤其在编辑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后,将前15章近20万字的篇幅删除重写,改到最后3章时甚至深陷“强弩之末、难穿鲁缟的境地”。

寻找归宿,到人民中去

沈从文说:“我只是建造一座小庙,在这座小庙里,我供奉的,是人性。”如果说贯穿百年的粤剧流变、青莲变迁,拓展了小说内涵和容量,展现了小说的厚度;那么,鲜明的岭南特色和人性光辉便是小说的深度,许多读者便是被书中这些闪耀着人文情怀、人性光辉的文字和人物所触动。在李志良看来,万物有灵,而作为大众传播的公器,无论是以人性探索为己任的电影,以人文关怀为依附的新闻,抑或是以“文学即人学”为圭臬的小说,都无不以人类与生俱来的共同精神属性——人性作为其渲染重点和生命基石。

为此,他在靓少德为主角的不平凡的粤剧历史画卷里,千方百计地将人性的点滴逐一呈现,案例比比皆是,塑造了一群深爱粤剧文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岭南乡村的浓郁风情、朴素亲情与真挚爱情。在这些不同时代人物的命运沉浮与悲欢离合中,靓少德一家三代的感人故事,更是生动展示了民间艺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执着与坚守,甚为感人。“集聚在青莲戏棚地的那些人,无论在戏台上还是在现实中,扮演生旦净末丑何种行当,都是活生生的人。”李志良说。

广东省作协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蒋述卓表示,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注重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刻画和再现。可是,在一段时期以来,这种接地气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被一些浮躁的创作者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青莲》则在一种特别的自然环境中展示人物的生存和生活,表现他们的酸甜苦辣、爱恨情仇。

此外,他还盛赞《青莲》的“人民性”。认为该小说的创作与人民之根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众多人物命运,展现了青莲人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和坚守,体现了他们友好和睦、和衷共济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尤其数百年积淀的八合理念所张扬的和合之美,正是中国儒道文化的精髓,与当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

资料来源丨东莞时间网

一审 | 许小文

二审 | 刘定富

三审 | 叶新源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08-26 14:05:14  【打印此页】  【关闭

微信关注

移动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