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协、东莞市文联、东莞市民协和中堂镇政府共同主办的“2014龙舟文化论坛”在东莞中堂镇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龙舟文化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云集中堂,共同交流和探讨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龙舟文化,深度挖掘龙舟民俗文化。
论坛由省民协副主席曾应枫主持。省民协副秘书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中心主任朱琪,省民协办公室主任孔燕娟,省民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中心副主任陈周起,市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唐晓瑜,中堂镇党委委员黎建波等领导及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广州市民协副主席王元林,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储冬爱,省社科院旅游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庄伟光,广州航海学院副教授蔡华,东莞理工学院讲师贾静波,广州市民协副主席何志丰、潘剑明等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传承·丰富·拓展”,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围绕“龙舟文化的起源、各地龙舟文化的特色、如何传承和弘扬龙舟文化,进一步挖掘龙舟文化的经济资源”等内容展开论述与探讨。
赛龙舟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数千年来一直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至今还在我国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苏、香港、澳门等十五个省区内及东南亚等地理位置靠近水域的地区流行,汉、壮、苗、傣、白、土家、朝鲜、拉祜、仫佬、京族和黎族地区,端午节时都举办龙舟活动。岭南地处五岭以南,是古代越人聚居之所在,河流众多,水网交错,龙舟竞渡活动历来非常活跃。
东莞水乡赛龙舟习俗也由来已久,每年在端午节期间(农历五月初一至二十)都要举行一系列各具特色的龙舟民俗文化活动。中堂镇的龙舟文化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还获得了“中国龙舟之乡”、“中国龙舟文化之乡”的美誉。据考证,中堂龙舟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且在东莞颇有名气。1851年(咸丰元年)中堂出大标,鹤田村夺冠,有人成诗并流传至今,诗云:“中堂出标是元年,果真扒出是真贤。到处龙舟来趁景,第一飞龙是鹤田。”中堂蕉利至万江一带地区广泛流传的一首关于龙舟景的歌谣:“初一景万江租,初二蕉利西塘尾,初三初四大汾流涌尾”。歌词中的“初二蕉利西塘尾”便是指农历五月初二为中堂蕉利、西塘尾的龙舟景。这样的“龙舟景”,每年农历五月都在中堂各村轮番上演。中堂龙舟“景”指“场景”,是当地人对龙舟民俗活动的描述和称呼,也叫“趁景”“会景”“招景”“应景”等。
专家储冬爱认为,在调查中发现,人们直观地感受到龙舟节已经发生了变化,虽然场面与热闹程度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仪式的简化,甚至流于形式,却是不争的事实。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村落环境的变化无疑首当其冲,如藏龙所需的农田,需紧挨河岸,对地势、地形、泥质也有特别要求。但农田被征收改造、河涌被挖断填埋后,龙船只能在有限的河涌里寻找藏身之地,有些龙船甚至常年被深藏地下,再无见光之日。
专家王元林在发言中提出,中堂龙舟文化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浓缩着千年莞邑历史文化的精髓,更是东莞人勤劳务实、包容开放精神的体现,所以,让这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任重道远。东莞龙舟文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保护:深入挖掘东莞龙舟文化的内涵,打造品牌文化;建议把龙舟文化与东莞水乡片区规划结合起来;做好水乡龙舟等端午品牌文化的推广,做好河道规划;以龙舟文化为基础,摸清水乡文化的家底,建立水乡文化的谱系。让水乡文化的灵魂体现在水乡的灵气和文化的气质之中。
而专家贾静波则认为,东莞中堂龙舟景有着自身内在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的发展因由,参照其他地区龙舟文化的建设与传承发展经验,中堂龙舟景在发展中应更加注重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营造,发展更为丰富多样的龙舟文化形式。他认为应结合中堂自身的自然地理及历史文化条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注重保护龙舟景的文化生态环境;使龙舟文化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比如将与龙舟相关的文艺形式贯穿于龙舟活动中,开辟游客参与的龙舟节项目;注重民众的自发传承等。
论坛上,其他与会专家也围绕主题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中堂镇党委委员黎建波表示,龙舟文化已成为中堂的文化名片,近几年通过努力,中堂龙舟已获得各种荣誉。2008年中堂的“龙舟制作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堂龙舟景被广东省列入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次与会专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可行性设想,中堂镇将会认真听取和采纳,传承和发扬好龙舟文化,进一步擦亮龙舟文化品牌。

东莞水乡赛龙舟盛景

2014年中堂龙舟民俗文化节犒船仪式——赐福金猪

龙舟民俗文化论坛在中堂举行

与会专家发言

与会专家解析龙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