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东莞市推进文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将召开。这是我市贯彻落实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动员全市建立完善全链条文艺创作生产体系、推动新时代东莞文学高质量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
回顾过去三年全市文艺创作,东莞立足“双万”新起点,坚持“思想引领+文化供给”,以“抓机制、出精品、育人才”为抓手,多措并举,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政策完善,推出了一批批富有社会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力作,东莞文艺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崭新面貌。
乘势而上开新局,砥砺奋进谱新篇。下来,东莞将以召开东莞市推进文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为契机,强化工作统筹,完善创作体制机制,推动创作,推出更多彰显时代特征、中国气派、岭南风格、东莞特色的文艺精品,谱写东莞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新篇章。
抓精品创作 文艺作品成绩可喜
在今年召开的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工作座谈会上,公布了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结果,东莞市选送的长篇报告文学《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广播剧《只要祖国需要》、歌曲《中国就是中国》三件作品榜上有名。这是东莞文艺创作成果的缩影。近年,东莞扎实推进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各类文艺创作争芳斗艳,取得可喜成果。
在文学方面,莫华杰长篇小说《春潮》入选2022年度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项目,《世界微尘里》获漓江文学奖,塞壬凭借《乖呀乖》《悬崖上的人生》《镜中颜尚朱》等获第六届琦君散文奖,凭散文《缓缓归途》登上第一届“芙蓉文学双年榜•芙蓉杂志榜”。严泽的短篇小说《萝卜》、吴向东的中篇小说《最后一道亮光》、莫华杰的散文《苦涩年华》、詹文格的报告文学《谁来拯救中医》等获得广东省有为文学奖。
在音乐展演方面,东莞作品多次登上全国舞台。崔臻和音乐作品《阿爸的草原》荣获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绿水·乡愁》获得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三等奖,小型舞台艺术作品器乐合奏《大湾区的梦想》获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0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金奖。女生小组唱《雨巷》获得2020年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音乐舞蹈类)金奖。歌曲《追着幸福飞》在中央电视台第3套、7套、15套,央视频等媒体平台展播。声乐套曲《永恒的丰碑》自2021年创作以来已被广东多支合唱团演唱,随后被广东省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选中参加百歌颂中华颁奖晚会演出。
在影视艺术方面,各品类齐头并进。广播剧《东江水流长》《护旗》《只要祖国需要》和纪录片《英雄母亲》,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视等平台播出。《东江水流长》《护旗》获得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广播剧专家评析“连续剧”一等作品。纪录片《英雄母亲》获得深圳青年影像节“建党百年”单元最佳纪录片。
在粤剧曲艺方面,紧扣时代,多次进京汇演。如2020年7月东莞市长安戏剧曲艺协会(粤剧团)创编的大型抗疫题材粤剧《使命》首演,2021年3月受中国田汉研究会邀请,赴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文化交流演出;2021年大型现代粤剧《火种》成功首演,讲述东莞革命先驱叶铎辉保护东莞县党员走上革命道路、献出生命的真实故事,引起广泛关注。
强制度建设 文艺创作生态良好
近年来,东莞全市上下形成抓好重点文艺创作的共识和合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守正创新融入贯穿到文艺创作实践全过程。完善制度建设,持续加大对艺术创作生产的支持,是推动东莞文艺精品创作的重要基础和主要驱动力。
2022年12月,东莞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强市的意见》,提出建设文化供给引领示范高地,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推进“名家名师引育工程、名篇名作创作工程、名品名团塑造工程”,打造“东莞创作”品牌。2021年9月出台《东莞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文艺创作生产提质工程,进一步健全文艺创作扶持机制,培育文艺精品创作生态。二者成为激发文艺创作者创作热情、奋力创作的新的“双翼”。
此外,东莞还出台修订和完善《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与推广实施办法》《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扶持办法》《东莞市粤剧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制度,对繁荣发展东莞文艺事业具有积极作用、符合相应条件的文艺项目、人才给予资助或奖励。
这些纲领性规划文件和系列政策制度,为东莞文艺人才培育和文艺精品创作提供了提纲掣领的指导意见,也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倍增器”作用,有效推动了重点文艺创作项目的实施与管理,也推出了一批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文艺精品。
育“文艺莞军” 文艺精品生产力提升
9月25日晚,“因为有梦”——东莞市首届青年文艺人才成果展演(2021-2023)在玉兰大剧院举行,集中呈现东莞首批30位青年文艺人才近年来创作的精品力作,生动展示青年文艺人才培养的“东莞路径”的累累硕果。近年来,东莞通过营造良好的文艺氛围和文化环境,不断地广纳人才、培育人才、善用人才、善待人才,形成了良好的文艺人才梯队。
一方面,出台《关于加强东莞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从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保障等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在积极创建人才培养平台,除承办国家级、省级文艺活动培养宣传推介文艺人才外,非常重视文艺“新锐”的挖掘和培育。如实施东莞文艺“青苗”计划,组织东莞首届青年文学奖评奖,先后组织四届东莞校园文学创作大赛,不断推荐提携青年文艺人才参与申报市文化精品和东莞文学艺术院项目申报,多次组织中青年文艺人才作品改稿会,通过项目申报发现锻炼人才,通过签约创作孵化培育人才,通过改稿活动提升推出人才。通过提升优化中国作家第一村,培育“太阳之子”文艺团队品牌,策划举办东莞市朗诵艺术家协会的“大湾区朗诵艺术节”;东莞市音乐家协会的“中国音乐小金钟奖少儿合唱展演”等,搭建优秀作者成长发展平台。
下来,我市将立足“双万”新起点,坚持“以文化人”出精品、“以文培元”育人才、“以艺通心”塑品牌的总体工作思路,通过建设文化供给引领示范高地,实施名家名师引育、名篇名作创作、名品名团塑造等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全力打造“东莞创作”品牌,用艺术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的东莞篇章。随着东莞市推进文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的召开和系列重点题材和孵化项目的继续推进,东莞文艺精品创作新成果又将迎来新一轮的井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