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之一的东莞可园,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记录了回味无穷的历史故事,见证过沧海桑田的时代变迁。园主张敬修常年延请岭南画派的先师居巢居廉等文人雅士在园中吟诗作画,以文词画格赋予可园深厚的文化品位。
9月23日,秋分时节,艳阳璀璨,词人诗客寻一场“岭南四时春·诗意”之约,会于可园,共赏可园秋意,笑言秋日胜春朝。更有香港邮政湾区交流学习代表团恰逢其会,一起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韵味,增加湾区融合发展之体会。
可园秋分诗意雅集以论诗为核心
作为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之一的东莞可园,名园名文珠联璧合、交相辉映。本次“岭南四时春·诗意”雅集,起以游园解联语,在东莞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范雪芳的导引下,参观可园园林古建筑,聆听其对居巢《张德甫廉访可园杂咏十五首》的解读,从而在体会可园构建之“幽”趣的同时,想象昔时文人雅集之欢娱。
中以分享居巢“可园知音——双清室赞补遗”作品的创作心得,揣度先贤笔下情思,切磋诗词章句功夫,赓续可园雅集之遗风,古今相呼,志同道合。
共饮申时茶,在澹澹琴操中,习其技艺礼仪,品其甘热不穷,空其身心耳目,在茶香诗韵中,欢颜笑语归。
东莞可园是清末岭南文人雅集地、“居派画法”发生地,岭南画派的重要策源地,留下了许多文人佳话,也为东莞乃至岭南文化重要阵地。为延续可园传统雅集文化,可园博物馆深度挖掘莞邑文化文脉,整合各方社会资源,于2023年打造、推出了“岭南四时春”系列文化雅集活动。
该品牌活动自4月11日举办首场活动以来,针对不同群体,举行了不同主题的雅集活动,为东莞社会各界提供一个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活动交流平台,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升莞邑文化、岭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本次“岭南四时春·诗意”雅集便是其中专业属性最强、最具传统文化韵味的一场。
居巢“双清室赞”残诗补遗活动引发关注
在精雅秀美的可园古建筑中,双清室满洲窗上的居巢赞格外引人注目。赞原文35字,表达居巢对可园的赞颂之情,因历史久远,现只存19字,以残文推测,仍可见立意高远,文风古雅,用词质朴,构思精巧,体韵严格,难得的是,每字左右对称,正反面观看如一:古昔有言,居思 □ 幽。有 □ □ □,□ 林亦 □。□ □ 无田,□ 皇昔 □。□ 乐 □ □,□ 安 □ □。(“□”为缺字)
居巢赞残诗之谜,吸引了游客的兴趣,也备受诗词爱好者关注。为了进一步挖掘岭南文化渊源,丰富可园人文底蕴,营造追溯莞邑故事的文化氛围,激发以可园为主题的社会创作热情,拓展传统文化传承的新空间,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可园博物馆联合东莞文学艺术院、东莞中华诗词学会,举办的“文赞双清,寻找可园知音”双清室赞补遗全国征集活动,以东莞可园双清室居巢赞补遗为主题,面向全国千万传统诗文爱好者,征集赞补遗文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新时代东莞文化的独特魅力。
自5月15日发出征稿启事至结束,居巢赞补遗征集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广大文学、诗词爱好者踊跃投稿,共收到作品近百件。活动评审工作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由主办方邀请专家评委经过严格的初评、复评、终评,最终共有22件作品入选。
参赛嘉宾中既有大学古典文献学的在读博士,也有东莞中华诗词学会、市作家协会的会员,亦有各大中小学的老师,更有广大诗词爱好者,反映了居巢赞残诗之谜的魅力。获奖作品格调高雅,韵律和谐,以可园为基,以居巢心境为引,或情或景,表达了对可园的喜爱,对传统文人高雅情操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诗媒茶佐,分享居巢残诗补遗心得
本次雅集群体以可园双清室赞补遗全国征集活动的15位参赛获奖嘉宾为主的一场诗词雅集,以诗为媒,以茶为佐,分享对居巢在可园双清室所留的《双清室赞》残诗的补遗创作心得。
一等奖获得者毛进睿是莞籍诗人、学者,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是古典文献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岭南诗歌等。其获奖作品通篇气息贯通,韵律和谐,由景及情,用典贴切,很好了表达了居巢寄情山水、偏安一隅之矛盾心理。
毛进睿从小在东莞长大,可园是他每个周末必去的地方,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他在这里读书、游园,充满了他的儿时记忆。走出东莞后,也曾几次故地重游,可园的湖光山色、草木花石,常让他触景生情。因在外不能来现场参加此次雅集,他特拜托其师兄到现场,并留言致意:“可园是广东四大名园中最不凡的一座,故乡东莞和可园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被告知有这次双清室居巢赞补遗征集活动,我心飞扬,独对秋灯,回忆往事种种,提笔创作,希望能为乡邦文献尽一点绵薄之力。”
活动现场,三等奖获得者、东莞中华诗词学会执行会长卫兆元分享了其与可园的渊源和本次补遗居巢残诗的难点等,他表示,本次补遗不仅要了解可园历史文化,了解居巢的生平,更要理解作者居巢在创作该作品的意图等,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一次富有难度的二次创作。“因为对可园很熟悉很喜欢,居巢赞残诗也是东莞诗词爱好者比较关注,对参加本次补遗活动我是很激动的,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为可园出一点力。”
活动上,高埗低涌中学教师刘云玲、东莞诗词学会会员邓志强,市作协会员郭译阳等获奖作者也纷纷分享了本次创作的心得。
延伸阅读
双清室赞补遗部分优秀作品赏析
毛进睿
古昔有言,居思嵒幽。
有竹有芙,亦林亦舟。
文士無田,皇皇昔留。
人樂其業,自安巢由。
【点评】通篇气息贯通,韵律和谐,由景及情,用典贴切。颔联“有竹有芙”,与张敬修《双清室题榜跋后》“拓室竹枝左,凭阑荷叶间”相吻合,符合古代文人幽居情怀。颈联“皇皇昔留”、尾联“自安巢由”,因寄人篱下之不安,复以巢父、许由隐居不仕之典故自我安慰,较好地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偏安一隅之矛盾心理。
刘云玲
古昔有言,居思宜幽。
有山有水,园林亦周。
无业无田,皇皇昔求。
自乐丹青,自安玄丘。
【点评】作者的补遗文从意顺,契合环境特点和居巢一生潜心书画,志不在官的心境;其补遗选字依据并佐以篆书生成效果图;尾联“自乐丹青,自安玄丘”表达了居巢每日沉醉于丹青水墨中,其乐无穷,就像生活在仙境一样。上一分句取自主人公画家身份,下一分句中“玄丘”指神仙居处,不染红尘,暗合“双清室”之人境双清
赵秀敏
古昔有言,居思其幽。
有风言采,有林亦周。
真宰无田,凤皇昔由。
闲乐风雨,曾安芥舟。
【点评】作者的补遗内容追求本真、清雅,安于平淡。“闲乐风雨,曾安芥舟”体现从容淡定的人生境界,契合可园的宁静气质;芥舟出自《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陆德明释文:“芥,小草也。”
刘枫
古昔有言,居思宜幽。
有室青青,不林亦牟。
日自无田,人皇昔酋。
至乐无乐,且安灵丘。
【点评】谋篇合理,韵律和谐,尾联“至乐无乐,且安灵丘”,表达了文人画家超然物外、参禅悟道的隐逸心态。不足之处针对性不强,笔触所及,四海皆准。
延伸阅读
人境“双清”,园中翘楚
东莞四邑通达,富庶繁华,文风昌盛,孕育了岭南文化史上许多书画名家,是岭南一方艺术重镇。东莞可园坐落于莞邑西南,始建于1850年,其园玲珑精巧,亭台楼榭一应俱全,定香净绿之中有荔红蝉鸣,充满了自然生趣,被誉为清末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可园主人张敬修功名有成、喜好风雅,更喜书画交游,他延请居巢、居廉长居可园,吟诗作画。园中建筑独具岭南风韵,四季繁花簇锦,玲珑秀美,众多文人雅士在赏花观景时,有感于心,于是吟诗作画,佳作频频。居巢、居廉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成员,他们用超绝画品彰显风景,又用性灵文字独抒情怀,使可园诗画相合,为园中建筑更添隽永韵味,双清室便是其中翘楚。
双清室,建于邀山阁底部,在可轩、曲池之间,四角设门,其平面形状、家具造型,铺地、门、窗纹饰均以繁体“亚”字,故又称亚字厅。室内墙的玻璃满洲窗,色彩缤纷,不但有遮阳透光等实际使用功能,亦使室内外景物增加光影变化,是岭南建筑窗户的常见形式。
张敬修做《双清室题榜跋后》记曰:“双清室者,界于筼筜菡萏间,红丁碧亚、日在定香净绿中,故以名之也。”“予尝拟裴王体,分咏可园景色,中一绝云:‘拓室竹枝左,凭阑荷叶间,坐中有佳士,夹侍两婵娟。'可以想其境界矣。此境无尘,其人如玉,即谓之人境双清,亦无溢美。”
1849年,居巢随张敬修回粤,其后便长居可园,不仅在可园创作了他一生最高成就的绘画作品,还留下了大量诗文,记载了他在可园中观景赏花、文人雅集的逸趣和闲适生活。双清室满洲窗玻璃上的蚀刻之赞为居巢所撰,既显示可园的建筑华丽、装饰名贵,也是可园主人与居巢互为知音、情谊深厚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