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东莞市推进文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召开,印发了《东莞市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提出一系列工作举措,加强对东莞文艺精品创作全链条、各环节的统筹指导,为“东莞创作”鼓士气,指方向,明路径,社会反响强烈。
强化曲艺类、展演类文艺精品创作,是进一步推动“东莞创作”文化品牌打造,推进东莞市建设中国曲艺名城工作,推进文艺高质量发展,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日,本报采访了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原副主席王莉,谈谈对东莞文艺创作的看法和建议。
东莞日报:您对东莞文艺创作的情况有什么印象,能否谈谈您对它的了解?
王莉:东莞文艺创作有着很好的传统,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文艺创作最明显的特点就在作品和人才上,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东莞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工作者,既有本土培养的艺术人才,也有引进外地的艺术人才,创作出了许多广受好评的作品,多次登上全国、全省舞台,获得金钟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全国重要大奖,比如,舞蹈《学军》、曲艺《羊续悬鱼》《三个萝卜一个坑》等曾获全国群星大奖的优秀作品。
东莞日报:您觉得东莞在艺术创作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王莉:东莞在艺术创作上的优势是多方面的,经济实力、政策鼓励、人才引育留、选题规划与指导、城市文化底蕴、城市地理等,构成了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聚人才、出精品。仅从创作环境看:
1、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得很好,这是艺术创作丰厚的沃土,给艺术创作提供了多元化素材。
2、东莞有34个镇街(园区),每个镇街(园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这是其他城市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东莞市领导提出的“一镇一品”使东莞的文化工作得以全面提升。领导重视文艺工作,广大群众热爱文艺,这是文艺创作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泉。
3、东莞具有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氛围,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人,把全国不同省市的生活情景、历史人文故事和地域文化特色带到了东莞这片土地上,融汇成具有东莞特色的文化气象。这些感人的故事也都浸透在东莞的艺术作品中。
4、东莞是大湾区的重要城市,临近港澳,与广州深圳相通相联,因此东莞能融合港澳文化的元素,吸纳广州深圳的人文历史,从而形成独具特色亮点的人文地理优势。
东莞日报:作为曲艺类舞台艺术专家,您对东莞文艺创作者有什么建议?
王莉:无论是文化从业者还是文化爱好者,创作艺术作品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尤其是舞台类、展演类艺术作品,尤其要注重作品的创编导。具体而言,创意是创作的核心,是新思想和观点的产物。创意必须充满创新,否则就无法称之为真正的创意。接下来,创意需要通过编剧,转化成一个具体的剧本。最后,导演将这个剧本变成观众可以欣赏的作品。这三个元素相互联系,各自担负不同但密切相关的任务。
东莞在文艺创作上相对成熟,各领域都取得很好的成绩。东莞接下来,要侧重瞄准文艺精品创作,推动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其中,展演类文艺作品的下一步发展应着眼于创编导:创意是前提,重在创新;编剧是基础,重在故事;导演是重点,重在综合。
此外,展演类文艺作品,最终是要面对观众考验的,这里的观众不仅有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更要面向老百姓,甚至市场观众。尤其是文艺创作多元化、市场化发展的今天,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更要通过市场考验来衡量。因此,在做好创编导的过程中,还要考虑文商旅融合,尽量形成新的产业链。目前各地做法主要有强化文化演艺与大众旅游融合,提升文旅演艺的魅力,通过文商旅三者融合创造出全新的艺术领域等几种方式,推出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力作。
【简介】
王莉: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原副主席,曾组织、策划、制作多部获“文华大奖”“群星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的剧目和作品。多次担任国家级、省级艺术表演及大赛的评委;个人两次荣获全国、全军文艺大赛表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