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东莞文学艺术网!
11111
文联动态

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一直在“潮”前

官仓古村,位于樟木头镇东南部、官仓河畔,一座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的古村,在十多年前就被来自天南海北的文学家相中。他们时常来此采风、寻找创作的灵感:或漫步于古祠堂、麻石板路、趟栊门之间,任由历史脉搏与文学思维交汇碰撞;或从本地的人文遗迹中采撷灵感,酝酿创作的芳香。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这么多年来,许多作家来过,也有许多作家走了,有的因此在樟木头定居,有的干脆落户,而那些有家庭、事业、故土牵绊的,则为它,成了樟木头这座古镇的文学候鸟。他们不知不觉中形成集群效应,进而自发成立了松散的“作家村”,再后来在政府的引导下,真的注册成立了“中国作家第一村”,走出了一大堆名家,成就了一个广受关注的文学现象和文坛佳话。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1).jpg

如果以知人论世探究,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的横空出世,是改革开放后东莞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自然形成文学现象,是东莞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一个见证。如今,为了打造“樟木头文学部落”,擦亮“中国作家第一村”品牌,樟木头正在筹备以“文学+乡村+旅游+产业”的模式改造官仓古村,建设文学基地、作家工作室,书院、企业等机构,吸引更多知名作家入驻、生活与交流。而未来,“中国作家第一村”有望嵌入官仓古村改造活化,形成更为闪亮、新潮的文化地理坐标。


“潮”见作家第一村,勇开文学先河

东莞市作协主席胡磊每次聊起文学都会说起“两个村”:湖南益阳有个“山乡巨变第一村”,广东东莞有个“中国作家第一村”。二者都是中国时代发展的既新潮又富有内涵的产物,也是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备受业界关注、认可、研究。

其中,“山乡巨变第一村”位于有着“文学之乡”之称的益阳。其西南部,小说《山乡巨变》作者周立波的故乡——清溪村,以“乡村+文学+旅游”特色产业之路,成为具有4A级旅游景区的“网红村”,是当下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一个典型案例。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2).jpg

相比之下,位于东莞樟木头镇的“中国作家第一村”更像是凭空出现的,由国内各地文学薪火汇聚而成的烈焰,富有传奇色彩。

据了解,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东莞抓住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机,多次敢为人先,勇创先河,短短几十年便从一个传统农业县,迅速崛起为一座现代城市,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而位于东莞东南的樟木头镇,因毗邻深圳、香港,交通便利,环境宜居,人流交汇密集,商贸发达,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小香港”之称,现在更是成为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城镇——一直走在时代潮头。

也正因此,不知不觉间吸引了雷达、王松、雪漠、曾小春等多位知名作家来此购房、度假、定居、落户、创作,逐渐形成一定的集群效应。2010年,在东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大力支持下,樟木头镇委、镇政府抓住机遇,抢注域名,创建了“中国作家第一村”文化品牌。可以说,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的横空出世,是改革开放后东莞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自然形成的文学现象,是东莞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一个见证。

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调研“中国作家第一村”时曾表示,该作家村诞生于东莞文化新城建设向文化名城建设的过渡阶段,是东莞敢为人先、勇抓先机的一个典型案例,其后历经多年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开展文学工作的崭新模式,更是与东莞城市文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是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产物。


“潮”说东莞创作,力拓文学版图

“从民间自发集中,演变为政府顺势引导、市镇两级联手打造的品牌,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的发展彰显了东莞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据樟木头文联主席聂艳介绍,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成立后,东莞市文联、东莞文学艺术院每年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作家村的发展,市文联、市作协还专门为作家村定制高品质的文学品牌活动,樟木头镇也设立了“金笔杆”文学奖专项资金,奖励在国家、省、市各种文学类活动中获奖的作家和作品,鼓励作家创作……市、镇两级同时通过优化环境、搭建平台、加强沟通交流、强化扶持等一系列举措,加强人才引、育、留,鼓励创作,成效斐然,影响深远。

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至今,陆续有60名作家加入作家村,中国作协会员、评论家有34人,先后有8位作家获鲁迅文学奖,其他各种国内国际奖项更是不计其数。单2022年,“中国作家第一村”就出版新书22本,发表文学作品135篇,荣获市级以上荣誉共45项。王松、江子双双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陈启文作品《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入选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荣获“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2022粤版十大年度好书,作品《中国饭碗》入选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作者陈启文入选百道网“2022年最具传播影响力的原创作家TOP50”。雪漠的《沙漠之旅》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全球发行,其僧伽罗语版的《雪漠小说精选》还荣获“斯里兰卡国家文学奖”……

此外,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的入驻作家,来自天南海北,且多为成名作家,具有文学视野更加开阔、文学思维更加敏锐、文学写作更具宽阔性、交流更加频繁、作品传播方式更加新潮等优势,比如陈启文、雪漠、丁燕等,都是宽阔性写作者,多种文体、题材都敢于尝试,甚至一口西北方言口音的雪漠,还固定性地开启直播(短视频)签售个人著作,开播写作课、文化课等,粉丝众多,展示了东莞文学的新潮、活力、大气、包容的特性。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3).jpg

时至今日,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和桥头文学模式、长安文学现象等一样,成为东莞文学的典型代表、文化名片和重要文学版图组成部分,得到国内文坛的普遍关注和研究,吸引了省内外文艺机构前来调研学习。因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认为,东莞文学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方阵中一支重要力量,在打造东莞文学精品的过程中,樟木头“作家村”功不可没。


“潮”装古村文颜,赋能乡村振兴

回顾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的发展历程,一开始是自发形成的松散的民间文学部落,2010年经过政府的引导,注册成立,确立了一个文学生态圈,2013年市文联出资改造了一座2000平方米的旧宾馆。在这个文学生态圈内,打造出一个坐拥十多个作家工作室的“文学创作小圈”,2022年下半年开始筹划并重点打造“作家村文学部落”,开启“中国作家第一村”内部建设一揽子工程。其中,寻找物理空间,利用官仓社区三家巷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做文章,对古村进行文化综合体改造,再画一个“圈”,打造为一个“乡村+文学+旅游+文化产业”的文化产业、乡村振兴双赋能的网红文旅村落。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4).jpg

今年6月,广东省作协到樟木头开展实地考察,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确定计划在官仓社区建设“中国作家第一村”实体村落,将以“思想引领+文化供给”为主线,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打造“作家村”文学部落、推进“作家村”品牌建设、优化“作家村”人才服务,不断出精品、聚人才、壮产业,促进文学事业和文化产业高度融合,持续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努力把“中国作家第一村”打造成为集作家创作、研讨、活动、作品改编、版权交易、对外传播以及文学惠民、于一体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的作家村综合体。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5).jpg

具体将从四方面切入,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继续擦亮樟木头文化品牌: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由党委政府牵头,成立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和项目统筹专班;二是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及部门职能分工;三是完善规划设计,融入文艺创作、客家文化、乡村文化、红色文化、双拥文化,同时结合好城中村改造、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绿美建设以及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四是整合作家村相关台账资料,完善机构机制,创立文学基地,发挥培训教育等功能。


可以预见,当官仓社区建设“中国作家第一村”实体村落落成后,国家级基地、作家采风创作基地、书院、文旅企业……各类时尚且富有底蕴的文旅体设施落地,将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艺术家、文艺创业者来此入驻、采访、创作,让文学更深刻嵌入当地经济发展的肌理,形成更为闪亮的文化地理坐标,带动小镇文旅消费……这也与目前东莞大力建设文化强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相呼应。

资料来源丨东莞时间网

一审 | 许小文

二审 | 刘定富

三审 | 叶新源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10-18 16:00:47  【打印此页】  【关闭

微信关注

移动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