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东莞文学艺术网!
11111
文联动态

收官!东莞作家此行千里,以文学之名溯流东江

11月7日至8日,东莞“东江溯流”采访创作团顺流而下回到东莞,走进石龙镇、滨海湾新区。沿着东江,从东莞的历史名镇,走到东莞经济、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在石龙镇,采访创作团实地参观广九铁路石龙南桥,采访石龙镇的发展演变,了解石龙人民与铁路的故事。广九铁路石龙南桥横跨在石龙镇东江南支流上,为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的一座单线铁路大桥,由我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任铁路桥顾问,是广九铁路上的关键工程。现大桥已停止使用,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南岸大桥(新桥)位于原石龙南岸大桥旧桥上游一侧,与旧桥平行,当天火车轰鸣声偶尔越过东江面,采访创作团在旧桥边走边拍,边与当地文联成员交流,仿佛“穿越”到昔日的交通、商贸重镇,重走石龙的发迹之路。

随后,采访创作团前往滨海湾新区的展示中心、科兴科学园、滨海驿站,感受人文与科技共融共生的科创新城。

在滨海湾展示中心,采访创作团详细了解滨海湾的发展定位、产业方向、城市规划设计等。据了解,滨海湾新区地处广州南沙、深圳前海两个自贸试验区之间,是东莞市继松山湖之后谋划建设的增长新引擎,是代表东莞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重要平台。

在科兴科学园,采访创作团详细了解了科兴科学园首开区的建设进展、园区数字生命健康产业规划以及招商情况等。大家感叹滨海湾新区建设速度之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短短6年间,一座新城正跃然崛起。在滨海驿站,采访创作团与海风一同追逐日落与晚霞,凭栏观海听浪,成为如画般的海滨风光中的主角,体验东莞黄金海岸的游玩“日常”,记录开放、现代化的滨海特色公共空间和新区“滨海湾蓝”的城市标签。

今天(11月8日),为期8天的“东江溯流”采风暨金秋创作营活动圆满收官。采访创作团成员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为接下来以东江文化为主题的文学创作开阔了视野,提供了全新的角度。“文学的本真、山水的浪漫与千里之行流畅的意境交织在一起,成全了这趟丰满的旅行。”东莞文学艺术院院长熊曦说。

采访创作团反响热烈,将诉诸笔端

8天活动里,东莞“东江溯流”采访创作团,以文学之名,走过约2000公里。他们从东莞出发至赣南革命根据地、东江源头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叩问东江缘起;沿江而下,途经广东河源、惠州和东莞相关镇街,探寻同饮一江水的地缘文化和深情厚谊。旅程业已结束,但沿途与东江有关的文化探寻却持续激荡着作家们的心灵。

南下东莞工作、生活了35年的中国作家第一村作家湘西散人王一丁先生笑言自己懵里懵懂喝了35年的东江水,却从未有机会抵达东江源头叩谢“隆恩”、探个究竟,这次终于得偿所愿。擅写骈体文的他连夜口占一阙记之——癸卯深秋“东江溯流”感赋:万顷涛澜隐丝萝,无边绿意漾清波。湖光潋滟偏临晚,仙子翩跹犹踏歌。欲撷琼花缘恨浅,轻移跫步恐蹉跎。孰言秋梦印澄镜,昏绘掌中旧山河。欢欣雀跃之情溢于笔端。下车离队前他仍依依不舍,意犹未尽。

作家胡见宇的老家就住在东江源附近,对他来说,东江流经的河源、惠州等地还比较陌生,他表示这次辗转约2000公里的采风活动,正好填补了他对东江认知的空白。“尤其对于都、瑞金等地的老区精神,安远,寻乌等源头人民保护水源的奉献精神,以及下游人民积极投入改革潮流,敢为人先进行科技革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创新精神,以及东江下游地区反哺源头的感恩义举,更是让我感动。”胡见宇说,这对他接下来学好东江文化,写好东江文化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青年诗人薛依依则表示,“东江溯流”之路,不只是地理上的意义,更是人类精神文明之路。溯流的意义在于饮水能够思源,能够让自己在人群中找到像大树一样扎根于土地的力量。

“生在东江头,长居东江尾,回到东江的源头、自己的故乡寻找曾经的文学梦想,并顺江而下,回到自己的第二故乡、文学梦想开花的东莞,以此激发创作动力……”黄江作家肖隆东表示,自己甘愿做好东江源头、东江之尾之间文艺交流和创作的桥梁和使者,为推进东莞、赣州两地的文化强市建设和文艺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诗词作家范雪芳认为,东江溯流,仿若一场穿越千年的旅行。她奔赴千里,从神秘多姿的古赣地,一路向南,旖旎迤逦,潺湲至科创新城的滨海湾,无不给人狠狠的视觉与心灵的冲击。“这段独特的旅程,使从小喝着东江水长大的我,对东江的情愈深愈浓愈烈!”范雪芳说。

厚街诗人朝歌也认为,此行千里,虽然路途劳累,但确确实实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净化了心灵,收获颇丰,感触良多,对于今后的文学创作肯定大有裨益。“东江溯源三百山,一衣带水情相连。饮水思源不忘井,红色基因永传绵。”这是朝歌对东江地理流域和东江文化文明进行深入具体的田野调查后的感悟。

麻涌作家王卫东(南梅先生)专注于红色文学创作,出版过巜红旗漫卷》《红色战歌》巜红星照耀》等作品,目前正在创作巜沸腾的东江三部曲〈战旗飞扬〉〈军旗迎风〉〈彩旗招展〉》。他原来的创作大纲只写到东江的惠州段,如东征、东江纵队等,这次来到东江源头安远县三百山,了解到这里有毛主席、朱德、彭德怀等革命领袖的活动事迹,也了解到河源市有东江纵队三英杰后,表示:“我决定下一步继续深入采访,把巜沸腾的东江三部曲》从东江源头开始写,争取写成整个东江流域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般的优秀作品!”

相关链接——谱写“东江溯流”研学时代篇章

本次为期8天的“东江溯流”采风暨金秋创作营活动,是由东莞市文联主办,东莞文学艺术院承办,东莞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市作家协会协办,旨在贯彻落实市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会精神,强化文艺交流协作和文艺创作,打造“东莞创作”文化品牌,促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东莞,大力弘扬城市优良传统文化。

活动中,主办方根据东江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通过讲座、专访、座谈和采风等形式进行研学和创作。参与本次活动的采风创作团成员以文学艺术院签约作家及2022年冬令创作营骨干成员为主,兼及其他艺术家,共计20人。他们从东莞出发至赣南革命根据地、东江源头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沿江而下,途经广东河源、惠州和东莞相关镇街,终点东莞虎门镇,实地考察东江沿岸红色精神、历史传承、自然风貌、民俗民风,谱写“东江溯流”研学时代篇章。

资料来源丨东莞时间网

一审 | 许小文

二审 | 刘定富

三审 | 叶新源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11-11 10:08:29  【打印此页】  【关闭

微信关注

移动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