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晚,由东莞市文联主办,东莞市舞蹈家协会承办,东莞文学艺术院、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协办的“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系列讲座之《足之蹈之舞之情态编织技法》在东莞市文联开讲,吸引了东莞舞蹈艺术家、舞蹈爱好者500多人聆听,整个礼堂座无虚席。
本次的主讲专家为国家一级编导(导演)梅昌胜,曾两次获得中国“文华奖-导演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中国文联首批全国百名“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国舞蹈艺术“突出贡献舞蹈家”。曾任湖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
当晚的讲座,梅昌胜以舞蹈创作中的“情态编织技法”为核心,以理论结合实践,案例+示范的方式,围绕舞台构思、舞蹈编创、作品表演等,系统、详实地对舞蹈情态编织技法进行深入分析阐释和分享示范。
值得一提的是,梅昌胜为人性格爽朗幽默、多才多艺,在舞蹈、戏曲、戏剧、表演、导演、音乐等均有涉猎和成绩,编导的作品主题深刻、细节丰富,且多种艺术跨界融合,富有视听审美,深受观众喜好。当晚的整个讲座现场,他的分享条理清晰、解说形象生动、呈现的内容详实有用,让人受益匪浅。尤其是不拘一格的讲座方式,宛如一台精彩的综艺节目:讲、演、说、唱信手拈来,感染力和幽默性兼具,常常引发观众会心一笑或掌声不断。
讲座结束后,梅昌胜还热情邀请现场的东莞舞蹈艺术家展播自己的作品,不仅给了宏观上的指点建议,也在具体细节动作上示范指导,并鼓励他们本着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继续完善作品。这个热心举动让原本的活动延长了一个多小时,也让东莞的舞蹈艺术家深受感动。
据悉,“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是东莞市文联打造的一项富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通过邀请全国各地文艺名家来莞交流互动,涉及讲座、交流分享、采风、展览、调研、赛事等多种形式。旨在提升东莞本土文艺家的创作水平,强化东莞文艺发展规划和品牌构建,树立宣传东莞形象,助力文化强市建设和文化高质量发展。
其中“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系列讲座,已邀请了陈履生、贺绍俊、翟俊明、蒋述卓、苏星、冀彦伟、蔡焕松、程向军、李耀林、金元浦、胡乐民、于同云、王苏、李群芳、王莉等众多全国各领域文艺名家来莞讲座,涉及文学、诗歌、美术、书法、摄影、朗诵、陶艺、舞台演艺、文化志愿服务、元宇宙等众多领域,主讲话题前沿、内容深入丰富,广受观众欢迎,社会影响巨大。
对话:东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要重视新型文艺人才培养
东莞日报:在当前多元的文化和传播环境下,一个高质量的且具有传播影响力的舞蹈作品或舞蹈文化品牌(IP )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梅昌胜:一个好的作品或一个好的文化品牌的产生,第一个要素是要有生活,有真情实感,且一定是被生活感动之后发自内心的情感。如果没有真情实感,观众会跟你产生距离。第二个要素就是主题思想要明确。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每个人都不一样,而我们的舞蹈最后还是用来和观众交流,且是一种唯美的交流。因此主题明确很重要。第三就是我们通常说,在形式上面要唯美。艺术作品最后是以用美的方式来与人沟通的,要尽可能追求完美。第四个很重要的就是,你要有生活的厚度,我说的是作品中的厚,而不是你个人生活。也就是我们前面已经讲的,首先是生活,你有生活了还不行,在作品里面,你的技术手段,你的编舞的手段,你对形象的把控,还要有一定的厚度,观众才能接受你。有了这四个基本要素以后,作品和观众的交流过程中间,才会得到观众的认可,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有共鸣、共情。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作品里很多个性发挥出来以后,你最终的通道是要典型化。一个作品你不通过典型化表达,而是完全个人的情感的发泄,就会与观众产生审美距离。这种距离是伤感情的,因为作为一个观众来欣赏你作品,来欣赏你的思想,来触摸你的灵魂的时候,你让我和你产生的距离,这对我们的观众来说是不公平的。
东莞日报:艺术跨界融合成为一种显学和趋势,如舞剧《咏春》《只此青绿》《沙家湾》等立足传统文化,将舞蹈与戏剧、艺术与科技融合为一体的作品。东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目前有玉兰大剧院及分布各镇街的多个现代剧院,也成立了剧院联盟,也有多部优秀的原创作品,但像《只此青绿》这样在国内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还很少。东莞要如何利用自身条件打造高质量的、传得开舞蹈品牌和舞蹈作品?
梅昌胜:现在东莞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群众基础和硬件设施都具备了,我们要想往高质量发展(当然没有专业院团,这是一个遗憾,但也不是唯一的或者是非要不可的),要依靠什么?依靠我们当地的具有情怀的舞蹈艺术创作者和艺术工作者。如果东莞尽可能地在有效的时间内,培养一批有情怀有专业能力的舞蹈编导,那么我们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就有了。
打造文化品牌也一样。文化品牌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还是人才。现在东莞在我来看,就是要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舞蹈一个,而是整个艺术的基础专业,如导演、编剧、创作人才、表演人才。这些人才哪里找?除了引进之外,重要的要在本地挖掘和培养。如大量地利用我们院校资源、群众文化的优秀骨干等,把这部分力量发展起来。现在你们东莞的文化馆,我看过、接触了很多都是搞专业的,他只是职业和非职业的关系,他因为没有院团,可能在文化馆里面,可能在协会社团里,镇街文化宣传系统里,但是他的专业功力还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和主管文化的部门,把这部分人集中起来进行训练。
除了人才外,还要打造我们自己的优势,要寻找到东莞的文化个性,做好规划和论证,由政府部门作为引导和支撑,发挥体制的优越性,集中精力做大事,打造文化精品作品、品牌和项目。如果这几方面做好了,跨界融合也好,硬件也好,都会发挥作用。
比如我们玉兰大剧院那么好的剧场,为什么不打造一个个性文化名片,让人一来东莞,就能在这里发现岭南文化特色的那种充满着魅力。再比如东莞的莞香树,这是个好题材植物,它的故事所体现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吗?这些东西挖掘好了,你还愁没有高质量作品出现。
东莞日报:东莞正在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请从文旅商融合的角度,谈谈东莞如何打造出经济、社会双效益特色的舞蹈文化IP?
梅昌胜:你问的这个问题很好,我也正好一直在研究这个观点。我们现在都在提倡文旅结合,文旅结合是一个社会性要求,它和经济挂钩了,又跟文化挂钩了,又跟我们的政务挂钩了。这就要求我们的艺术家要在观念上自我革命,要明确一个作品创作的顺序。
你要创作一部好的舞蹈作品,这个作品最终的目的是观众在剧场里面,或者是在社会的产生什么影响。而作品有人愿意看,喜欢了,市场的因素就具备了,这是一个先导。然后立足于好的作品,然后再立足于我们的旅游去包装和文宣系统的宣传。我作为一个导演,我作为一个编创者,我其实永远是站在观众的视野去搞作品,我每一部作品希望越多的人看越好,越多人接受越好,只不过这种观念现在更加明确。
有了这几个步骤以后,我觉得文旅结合的这条道路或者这种发展趋势是可行的,只不过是我们现在商业和艺术,这两拨人的观念还没统一。我说的什么意思?就是你搞商业的人,搞营销市场的人,你要理解艺术的基本规律,而不能说为了市场,就可以完全丧失文艺的灵魂。反之,我们艺术家也要知道你的作品的社会功能里面,其中有经营功能,你要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这两方面的人才正在妥协和包容融汇,如果这个过程走完了,我们说的市场化的艺术作品又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他为什么不能完成?
你看美国的百老汇,占洛杉矶GDP的比例很重。其实你看他很多作品的主体是通过艺术的表达(形象化)的方式,而不是用宣教的方式。我们作品表达是形象性、过程性,把一件事情拆开来演绎,给你看,我不下结论,结论由观众来解决,为什么不能融合?理论上我觉得是研究透了,完全可以,我其实也在做这个事儿。包括我们原来在襄阳,还有恩施很多大型的晚会,我就考虑了很多市场化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