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东莞的文化、文学也同样充满活力。”
“爱东莞,是爱这里的人,他们的写作为我打开新的空间。”
“今天来东莞赴约,见这些这么多年来在文学的路上一起走过来的朋友,我觉得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
“(打工文学)这样一种精神在这个时代没有过时,依然具有非常重大的创造、书写、表现和传播的潜力。”
12月3日,“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之“城里的阳光——李敬泽对话东莞打工文学作家”活动在市文联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对话东莞打工作家王十月、郑小琼、塞壬、柳冬妩、丁燕、穆肃、莫华杰、周齐林。探讨打工文学及东莞打工文学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提炼打工文学的根本精神及其在当下和未来创造、书写、表现和传播的潜力,了解在场打工作家的创作现状和未来规划,鼓励他们在打工文学的根本精神和认知的带领下,去认知和认识我们的社会、生命中那些至关重要的基础性、根本性、至关重要的因素和面向,继续在文学的道路上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和可爱的人民奋力书写。
爱东莞是爱这里的人,他们为我打开新的空间
李敬泽与东莞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渊源。他长期关注东莞打工文学发展,在其担任《人民文学》主编期间,重点培养了王十月、郑小琼、塞壬等东莞打工文学作家,为《东莞打工文学作品选》《城里的阳光——东莞劳动者文学作品选》和穆肃的长篇小说《魔术师与传教士》作序,参加东莞打工文学高峰论坛,担任东莞首届荷花文学奖评委。
对话现场的打工作家基本都是李敬泽的“朋友”,在他们的文学之路上都有李敬泽鼓励、扶助的身影。已经有四五年没来东莞的李敬泽,看到了这些老朋友,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倾听了他们最新的创作和未来规划,颇为感慨。“我们爱一个城市或者说关注一个城市,会找出很多的理由,比如城市的美景、美食、重要性等等,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肤浅的关系。”李敬泽说,“我跟东莞有着比较深刻的关系,这个深刻的关系体现在哪儿呢?在和这个城市的人,一个又一个的人有关系,这个是特别重要的。”
“我爱东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爱我们的这些朋友们,这种爱不仅是一个个人交往意义上的爱,是因为这些朋友们的写作,对我来说,是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很重要的空间。他们的写作让我自己变得更丰富、更宽阔,也让我自己能够更有效地认识我自己和认识这个世界。”李敬泽说。
据悉,作为作家、文学人、编辑,李敬泽来东莞多次,在这里认识了一些非常出色的、非常有才华的写作者,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朋友的来去多了岁月的感慨。“在座的老朋友还整整齐齐,不仅都在这里,更重要的是,还都在我们最初相识的文学的路上继续走着,走到了现在,这真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儿。”
从去年开始,东莞文学艺术院的柳冬妩就邀请李敬泽来莞参加“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对话东莞打工作家。期间因为种种不凑巧,改期了三四次,结果就改成了“我的心病”,觉得必须得聚一下,必须得和东莞老朋友们见一面。“现在是2023年的12月,前些天我就横下一条心,必须在2023年把这个约给赴了。”李敬泽说,来东莞赴约,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
东莞的打工文学,对时代文学和读者有重要意义
“人在社会特定的位置上,对于社会很多的侧面、很多的面向、很多的空间是不了解的,没有一个切身的、直观的、面对面的感受。文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塑造、创造、表现我们的认知结构,改变着我们的认知结构。”谈起东莞打工文学,李敬泽表示,来到东莞之前,在认识这些朋友之前,打工群体对他来说,是被关在“壁橱”里的陌生人,是房间中被熟视无睹的大象。来东莞之后,他从东莞打工作家及其作品中,了解了打工群体及其他们的世界。
“他们让我感受到我所在的这个世界,打开了我所在这个世界,让我对所在的这个世界有了更全面、更完整的感受。这个感受不是书面的、讲道理的,是活生生的。既有一个一个的写作者,也有他们写出的小说、诗篇,我觉得这是特别重要的。”李敬泽说,虽然仅仅是通过作品、通过认识人得来的这个感受可能是肤浅的,但这对他依然是宝贵的。“在这个意义上,我很感激东莞,也很感激我们东莞的这些作家,同样我也认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有这样的重要的意义,对于这个时代的文学和无数的读者来说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李敬泽很认同将打工文学写入文学史,写入广东文学通史,认为打工文学既有重要的文学意义,也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打工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中、在这个时代的认知结构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认知结构里面本来没有的、习以为常的、看不见的千千万万的打工者和劳动者。”李敬泽表示,中国的打工群体非常庞大,但我们的文学却很少表现,这不是作家写不写的问题,而是作家认知结构里面没有这个东西,看不到这个景象,也无法走过去,而打工文学把这个东西打开了。
打工文学的精神没有过时,依然值得东莞作家去书写
在与郑小琼等打工作家的对话中,李敬泽也再一次得到“提醒”:打工文学的文学意义还有待于我们打开,因为我们比较习惯于从一个社会的、阶层的这样的一个方向上去理解它。这个方向固然很重要,但现代工业的感性,工业的感觉、结构同样重要很重要,有很独特的探索空间。比如郑小琼谈及的打工文学的生态的角度、女性的角度等等,都是打开的,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世界性意义。
“打工文学虽然已经放到文学史,但不是说放到文学史,就盖棺定论了,它依然值得我们去研究、去认识的对象,我们的理论、我们的话语,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怎么来,其实就是要在对于这样的讲述、这样的情感多方面深入地分析中来。”李敬泽认为,“打工文学”是一个特定的名词,也许会渐渐退到人们的记忆中去,但它的根本精神不会过时。“它对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的命运的关切,对劳动者自我的书写,写自己的生活和命运、表现自己的奋斗,我觉得并没有过时,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陈旧,它一定是在不同的时间的点上,一定能够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李敬泽表示,不管是过去叫“打工文学”,还是现在叫“劳动者文学”,也不管我们的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巨变,关于劳动者的属性,关于千千万万的普通的劳动者的书写,依然是我们文学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我们对劳动者的书写、表现,以及特别是对从劳动者中从基层走出来的作家的关注,应该进一步加强,而不是放下。”
李敬泽认为,东莞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这种活力不仅表现在经济、社会上,那些无数的人在这里来来去去,本身就是一个活力。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东莞的文化、文学也同样充满活力。“一个没有作家、艺术家的城市是一个无趣、不宜居、不可爱的城市,东莞在过去几十年,在文化、文学上涌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在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说明这个城市是一个有着美好的生态,能够让我们那些热爱文学,热爱艺术的人,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天地。我觉得这对一个城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李敬泽认为,“这样一种精神在这个时代没有过时,依然具有非常重大的创造、书写、表现和传播的潜力。”希望,东莞的作家能在打工文学的根本精神和认知带领下,去认知和认识我们的社会、生命中那些至关重要的基础性、根本性、至关重要的因素和面向,继续在文学的道路上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和可爱的人民奋力书写。
【延伸阅读】
擦亮东莞“打工文学”文化名片
东莞是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岭南文化发祥地、改革开放前沿地,也是中国当代打工文学(又名劳动者文学)的重要策源地。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东莞迅速由一个香飘四季的农业县,发展成为新兴的制造业名城和粤港澳大湾区的节点城市,成为广东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由于特殊的产业结构,也导致了特殊的人口结构。东莞常住人口一千多万,大约有八百万左右的外来人口。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者聚集东莞,他们在东莞工作、生活、创业、创作,推出了王十月、郑小琼、塞壬、柳冬妩等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打工作家,形成了特有的打工文学现象。
近年来,东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审时度势,顺势而为,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扶持打工文化,使劳动者文学成为推动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涌现出以丁燕、莫华杰、周齐林为代表的一批劳动者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目前,共有30多位东莞劳动者文学作家的打工题材作品,先后荣获了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百花文学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等重要奖项,打工题材艺术作品则荣获了金钟奖、金像奖重要奖项。
东莞“打工文学”这种文学现象,既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同时又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融合产生一定的反作用。正确分析、判断这种文学现象,并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发挥其积极作用,在推动社会和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助力文化强市建设,推动东莞文艺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次“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之“城里的阳光——李敬泽对话东莞打工文学作家”活动,由东莞市文联、花城出版社主办,东莞文学艺术院、东莞报业传媒集团承办,东莞市作家协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旨在聚焦与“双万之城”共生共荣的打工文学现象,总结东莞作为外来人口大市共享发展的重要经验,做好精神引领的灯塔。同时,通过擦亮“打工文学”文化名片,打造地域文化品牌高地,全面提升东莞文化形象和文化自信,提升东莞城市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资料来源丨东莞时间网
一审 | 许小文
二审 | 刘定富
三审 | 叶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