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东莞市2023年度工作总结大会正式召开。会议表扬了2023年度领导班子工作优秀园区、镇(街道)、市直单位、中央和省驻莞单位,东莞市文联获得全市2023年度工作良好单位。
2023年是东莞市文联成立60周年,更是东莞以文化强市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的重要一年。市文联以“60周年”为契机,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紧扣“铸思想、搭平台、育人才、出精品、强管理”工作思路,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取得可喜的成绩,有力促进了东莞文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百花齐放开春径,新枝刚裁盼秋收。接下来,市文联将在2023年的基础上,紧扣“做人的工作”,强化平台建设,继续锚定“出精品、出人才”目标,为东莞文化强市建设和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再建新功。
围绕“60周年”建平台,文艺界团结一致办大事
文联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更是“文艺工作者之家”。如何有效团结引领全市32000位文艺工作者以文联为枢纽,共建文化强市,共推高质量发展,是考验东莞市文联的重要命题。
为了强化市文联的向心力和文艺界的凝聚力,提高文艺工作者共建文化强市的积极性和荣誉感,2023年市文联积极抓住东莞文联成立60周年这一历史契机,发动和带领下属各文艺家协会,以“致敬·传承·超越”为主题,开展了全国集卡博览会展览、粤港澳大湾区(东莞)朗诵艺术节等20多项文艺活动。同时高规格召开第九次文代会,策划制作了《薪火相传——东莞文联60周年》宣传片,举办“60周年60名老艺术家肖像影像展”,启动影像记录“东莞文艺人”等举措,重构东莞文联发展脉络,彰显文联人文传承,再次点燃老中青三代文艺人的艺术理想和激情。
回顾2023年,市文联以“60周年”系列活动为框架,搭建让各大协会和文艺工作者得以长袖善舞的平台的举措,无疑是富有战略远见的。对内,它以非常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大量社会资源,共襄盛举,不仅为人民群众奉献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更是有效地吸引各镇街文艺工作者投身其中,形成强大凝聚力,挖掘东莞文艺底蕴,强化并赓续东莞文艺精神,形成一个良性的闭环,进而强化了文艺工作者对市文联的这个“家”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更加自觉地投身到文化强市建设中。
对外,在市、镇、协会的联动共谋下,东莞以重大活动为平台,讲好东莞故事、湾区故事,产生了广泛的传播影响力,备受全国各界关注,树立传播了东莞良好的城市形象。其中成功举办2023粤港澳大湾区(东莞)朗诵艺术节,有效推动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建设发展最为典型。以前者为例,汇聚了瞿弦和、张凯丽、于同云等大批著名表演、朗诵艺术家,也吸引了全国各地朗协艺术家代表和爱好者参与,规格高、辐射广、影响深,意义巨大,得到了人民网、新华网、央视新闻、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60多家国家省市媒体的关注和好评,仅新华网的报道2天内的阅读量就达95万多人次。
瞿弦和表示:“东莞举办大湾区朗诵艺术节,这是全国首创,这是中国朗诵史上一个里程碑的事情,应该载入史册。”于同云也表示,该艺术节“让大家看到中国朗诵艺术的高标准,并将其作为国内朗诵的标杆和高地。”
精品、人才上下苦功,文艺工作硕果累累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颁奖大会上,东莞一口气捧回五座大奖,文学作品有《世界微尘里》《东江谣》,摄影作品有《扶贫搬迁住新家》,还有粤剧《百年之约》、原创舞蹈《东江纵队》,涉及多个领域,广受业界关注。但这只是东莞文艺百花园中2023年中盛开的几朵。2023年东莞文艺精品创作层出不穷,获奖不断。如长篇报告文学《血脉》、歌曲《中国就是中国》、广播剧《只要祖国需要》获省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舞蹈《有一首歌》获省第八届岭南舞蹈大赛金奖,话剧《倒不过的时差》获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青年戏剧节话剧类“最佳剧目奖”等等。
充分发挥好组织优势,统筹好“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任务与“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是文联工作的重中之重。2023年,市文联一方面通过做好题材规划、抓好创作扶持、开展创作活动等方式,抓好文艺精品创作。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协会会员队伍建设、积极培育扶持文艺新人、为文艺人才搭建平台等方式抓好文艺人才培育,为“东莞创作”文化品牌的打造和文艺精品的孵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续航动力。截至2023年底,全市市级会员8363人,省级会员1884人,国家级会员611人,国家级会员和省级会员队伍逐步壮大,协会会员素质不断提升。
具体实施上,市文联进一步强化各协会的管理,统筹各协会围绕“出精品、出人才”开展一系列异彩纷呈的文艺活动。如“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系列讲座、“中国作家第一村”系列调研和研讨、“东莞文艺论见”国内名刊名编名家改稿会、东莞民间工艺研讨会等。不仅组织创作了长篇小说《特殊使命》,音乐剧《东莞东》、音诗画舞剧《莞草依依》、电影《一箭钟情》等一系列重点作品;签约扶持了广播剧《重器》和长篇非虚构文学《制造“新”东莞》两个重大题材项目,还组织了专家对大型报告文学《源动力——中国散裂中子源》、大湾区创作题材散文集《百年广九家国梦》、大型交响音画东江说之《岭南意象·湾区畅想》等36个重点题材项目进行研究论证……不断打磨,不断精品化。广播剧《第一书记》、音乐剧《东莞东》、话剧《倒不过的时差》等作品面市后,好评如潮。
紧扣“做人的工作”,东莞文艺将再创辉煌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10周年,也是东莞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实施周期的第二年,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表示,新的一年,将按照市文联第九次代表大会“铸思想、搭平台、育人才、出精品、强管理”的工作部署,围绕“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任务,抓好政治引领、搭建更大平台、服务文艺人才、完善创作机制、加强行风建设,全面推动东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其中,“做人的工作”依旧是核心任务,市文联将继续做好文艺名家名师引育工作、推动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工作、实施“东莞文艺新实力”人才锻造计划等方式抓好文艺人才培育。聚焦发挥文联专业优势,抓好文艺精品创作,同样是新一年工作的中心环节。市文联将继续围绕做好重点题材规划和重点项目规划、用好各级扶持政策、建立文艺创作全链条管理机制、推动设立“东莞市旗峰文学艺术奖”等文艺奖项等多种举措,向着“文联出品,必是精品”的目标奔赴。
为更好地“出精品、出人才”,市文联将更加重视平台的建设和完善这个抓手。如指导推动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建设,将导入高端资源,与国家级文学集团、协会合作,打造国家级有影响力的文学地标;在参与“百千万工程”上,实施“六个一”系列文艺活动,繁荣基层文艺;策划举办“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东莞文艺论见”系列品牌活动,促进本土文艺人才提升眼界水平,走上更高舞台,获得展示和成长机会;推动跨界联盟融合发展,让各大联盟成为培育青年文艺人才的平台和摇篮……
2023年已化作前进的阶梯,刚刚投入2024年怀抱中的东莞文艺,将站得更高,望得更远,走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