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东莞文学艺术网!
11111
文联动态

影响中国的东莞人!曾海津新著《归来的星光》出版,为中国放射学奠基人谢志光立传

最近,由曾海津著《归来的星光》正式出版发行。本书以谢志光的成长为主线,生动描绘了他从出生到幼时进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少年广州求学,青年入读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再从协和医院走出,远渡重洋留学美国,毕业时他谢绝国外的高薪聘请,回到北京开创中国放射学,之后又回到广州开创华南放射学的艰辛历程。该书出版后,广受业界的肯定和读者的欢迎。

谢志光是我国杰出的放射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临床放射学奠基人,中国放射肿瘤学奠基人,是影响中国的东莞人之一。他是第一个提出髋关节后脱位的特殊投照位置的学者,该位置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称之为“谢氏位”,至今仍被奉为圭臬;他首创多项科研成果,他是将放射学与生物学、物理学等与临床应用密切结合起来的第一人;他还开创华南临床放射学和肿瘤学,创建了华南第一家肿瘤医院。他在X线诊断学、放射治疗学、放射物理机械学、放射生物学、X线检查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堪称泰山北斗,为祖国医学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延伸阅读:业界评论

李逸津:一部文学性与可读性兼具的好书

东坑籍学者、古代文论研究专家、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逸津认为,作者把主人公放在纵跨清末、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朝代的大历史背景下,完整地写出了其家族及本人波澜壮阔、悲喜交集的人生全部历程,跌宕起伏,凄恻动人。

“曾海津采用大量文学的手段和笔法展开叙述,大大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而且,他将传主个人事迹与他周围人物和社会事件结合起来叙述,一方面补足了传主事迹的缺失,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更为广大的时代社会背景,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人物形象,还原了谢志光这个大医宗师的形象,从而使这本书不仅是谢志光教授本人的传记,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近现代医学教育和放射学科发展的历史,对读者有更为广泛的教育意义和参考价值。”李逸津说。

范伟:一部对当今教育范式有启发意义的佳作

知名学者、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范伟教授认为,该传记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对谢志光先生成长环境、尤其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详细考述。“谢志光先生能够有所成就,有天赋的成分,但天赋高的孩子遭遇仲永之伤也大有人在,所以,除了天赋,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所接受的健全、系统的中西交汇、传统与现代互融的教育。如果说谢志光先生是一颗星,那么,他的成才环境就是那片最灿烂的星空。”范伟说。

“他父亲是第一代传教士,基督教文明为谢家旧有的知识谱系带来了开放的文化视野、现代科学观念、普世价值、济世情怀,却也始终未失汉文化传统之本位,典型的例子是抗战国难当头之时,谢志光可以接受夫妻长别,而不忍抛别故土赴他国避难。他做不了世界公民,普世主义的价值、信仰,西方的科学知识、医疗技术,始终未能改变他的家国情怀。”范伟认为,谢志光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多元教育,对今天相对单一的教育范式,不无启发意义。而生逢乱世,谢家长幼却依然不放弃教育执念,辗转各地或求学或办学,筚路蓝缕、孜孜矻矻,读来尤其令人动容。

杨星丽:一部思想厚重耐人寻味的传记

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杨星丽表示,这部传记读起来耐人寻味,妙趣横生,思想厚重,在于其很好地处理了四个关系。一是历时态和共时态的关系。传记的主架构难以超出历时性写作,按照传主的一生生命轨迹,勾勒其源远流长的线条,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海津自如地融合了共时态写作,即铺排文字空间,经常在线性写作中驻足停留,仿佛赏玩花园的诗人,说东道西,问天问地,旁及其余,犹如涟漪,一圈一圈,圈与圈之间甚至形成互文链接,波面无限荡漾,生动至极。

二是事实与虚构的关系。传记的基础是真实,子丑寅卯毕现,但如果事实总是简洁、简单、简要的,骨骼尚存,血肉未有,恐怕难以形成读者的反应批评。海津多年来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之间悠游,打下了坚实的写作基础,文笔中积淀了多重营养,因而在本书中能调遣文字的千军万马,以包括小说语言、散文言说和诗性润色的兼体书写,合情合理地虚构了诸多必要的情境和情节,如人物对话、独白,人物描写,场景再现,情节构拟;还原了自然环境和人文气氛,为传主及其他人物注入了可安放灵魂的归属。

三是叙述和评论的关系。传记的主要表达方式还是叙述,然而叙述如果太多且持久,尽管有描写的映衬,仍然有嫌审美疲劳。最重要的是,传记书写的过程,本就是作家本人与传主心灵相契心路同行的过程,行文中早就渗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情有独钟。在此点上,本书处理颇为得当,叙述中隐含评论,而极少肆意张扬或直截了当,很多地方还显得客观冷静,避免了主观偏爱。

四是历史、文学和文化的关系。谢志光的一生,恰巧再现了中国历史的几个阶段,个体际遇和民族命运不可分割紧密相连,这本身就赋予此传记意义。文学与历史都是叙述方式,二者可以异中求同,同构共生,书中处处可见如是痕迹,可谓水乳交融。然而海津还不满足,他将格外丰富的文化元素散嵌其中,儒释道、卜相堪舆,哲学,宗教,相当于将历史和文学抬高了一个层次,带着传主及其相关人事进入了更高一重人生境界,文化成为历史和文学的场,如此才使思想有源头,文字多来处。”

作者简介

曾海津,男,出生于广东阳春,现居东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二级作家,东莞市作协主席团成员,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家,东坑镇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代表著作有《内部的风景》《重回诗歌本身:中国当代诗人论》《星空与镜子》等,广东省宣传文化人才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结项成果《隐秘的对话》被省作协列入“广东中青年优秀作家文丛”。曾获东莞市文学艺术精品奖、东莞荷花文学奖等。2021年,入选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2021—2023)培育对象。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03-08 14:22:33  【打印此页】  【关闭

微信关注

移动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