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朗诵艺术节在东莞举办后,我就时常在想,一个声音能传多远?也许物理上的传递有限,但心灵上的振幅却一定是遥远的。
今年是东莞市朗诵艺术家协会成立的第十个年头,作为东莞的语言艺术的声源之一,十年间该协会“我心依旧,声声不息”,借用文字的力量,以声音的艺术,将东莞的声音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让人们真切地听见了东莞的声音。
从小到大,东莞的声音传遍全国
这些声源从无到有,不断集结、壮大,至今下设分支机构23个,会员朗诵艺术团1个,二级协会1个,会员辐射全市32个镇街及市直50多个单位,市级会员259人,分会会员6500余人,“文艺两新”近90%,国家级会员24名。会员成绩上,过去5年仅国家级奖项就荣获6项。这样的规模和成色,让东莞朗协在业界成为“现象级”存在,备受关注。
流水十年间,这些声源还不断跨越地域限制,通过一场场精心组织的活动“试炼”,从东莞到广州,再到长沙,再到北京,已然不再是当年还在“新手村”的模样。十年来,该协会一方面持续致力于朗诵艺术、全民阅读和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走入基层,走进人民”的方式开展了大量活动。特别是过去五年来,在协会主席帅志刚的领导下,每年举办各种讲座、沙龙、演出、雅集等100多场。朗协骨干深入到部队、工厂、学校、社区,去进行各种朗诵的公益讲座、演出等,更是不计其数。
另一方面则重点在策划、组织、打造特色品牌活动,将协会的名气和东莞的声音不断提升。如从最开始市内的朗诵比赛,到广东省朗诵大赛,再到去年升格为粤港澳大湾区(东莞)朗诵艺术节,对中国朗诵艺术事业有着重大意义。
整个艺术节规模巨大,名家阵容强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亮点频仍、惠及人群庞大,受到业界的高度肯定。认为这一全国朗诵盛事开创了国内先河,其中的矩阵式朗诵大赛、方言组比赛等多种活动形式均系国内首创,推动了朗诵艺术的发展。其间,瞿弦和、张凯丽、徐涛等业界名家和各省市朗诵协会、团体云集东莞,苏聪、姜昆、冀彦伟、杨克等文艺名家也纷纷视频打call,极大地提升了大湾区的城市美誉度,充分展现了大湾区的良好形象和文化自信,更是填补了国内朗诵界的一项空白,推动了中国朗诵艺术的发展。
瞿弦和认为该艺术节的举办是中国朗诵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他连用三个“了不起”点赞,并用三个“全国第一”概括东莞朗诵事业:第一个举办朗诵艺术节,产生了全国性影响,引起了北京等地的朗诵热潮;第一个将朗诵艺术节列入文联评奖体系,第一个设立专干并拥有活动室和固定办公场所的协会,具有敢为人先的开创性意义,呼吁全国各朗协向东莞学习。徐涛则强调该艺术节开幕时间“2023年8月17日”,是中国朗诵历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让老一辈艺术家终于等来了一片好景,于同云则称“东莞是中国朗诵新一轮太阳升起的地方”……
坚持主题原创,提升语言文字的力量
我们常言“内容为王”,正因为有了掷地有声的文字,才会有声音可以跨越地域,蜚声四海,风靡大江南北;可以穿越时空,沿着历史的脉络一次次被吟诵。这样的声音可以是一家之言,也可以是一个群体的呼唤,可以是一座城市的律动,更可以是一个时代的回响,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声音注定是有力量的,能震撼人心的;这样的声音是善与美的,能引发共鸣。
今年市朗协在广州、长沙、北京的演出便可以佐证。特别是今年6月受邀在北京风尚剧场举行的“十年听见东莞的声音”东莞专场朗诵会,以“一座城的声音”,分《山河·家国》《兼容·并蓄》《先进·智造》三个篇章,15首诗篇生动讲述东莞这座国际制造名城、近代史开篇地的探索征程,在历史文化与城市风貌的描绘、人物故事的颂扬中,展现东莞的文化魅力与发展新高度,讴歌岭南大地新时代建设成就。
从《虎门销烟》到《东江魂》《冰雪长津湖》《祖国的南方,有一条江》等原创作品聚焦祖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和事迹,引领听众缅怀先烈,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满腔热爱。从莞草、莞香、莞荔、可园、银瓶山等相关的众多诗篇,吟诵着城市历史风物、文化绵延。其中该协会集体创作的《写给大湾区的情诗》更是饱含深情,歌颂湾区潮起。紧接着《城市的力量》《东莞在新起点上腾飞》《做自己的光》等东莞本土作者的诗篇和歌曲描绘、赞颂东莞城市现代化发展与文明。这些作品凸显本土题材、本土创作、本土演员、本土制作,以历史时间和重要事件“结绳记事”,讲述着东莞故事、湾区故事,得到业界大咖的高度点赞,也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一个新的东莞。
瞿弦和认为,东莞的文艺家向外推荐东莞的一部正能量满满的“正剧”,结构分明,逻辑清晰,通过历史时间线,让观众对东莞有一个清晰的线条性的了解。阿木古郎则从演出中看到的东莞城市新形象,并赞叹东莞这个制造业名城“文艺水平之高,人才之多,文化建设成效之好”让他叹为观止,东莞朗协及其艺术家们的表现也让他刮目相看。王诗贵则直言这是“放歌新时代,诉说新辉煌”展演以来,他看到的最精彩、逻辑性最强、水平最高的一场。“这场演出是一部浓缩的东莞,让他对东莞有了全新的认识。”
此外,北美诗歌协会翟玉熙也给帅志刚发来祝贺:东莞的朗诵艺术家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情感的传递,将文字的力量传达给每一位观众。不仅展示了东莞的文化魅力,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期待未来东莞文化艺术的更多精彩呈现,也希望两个协会可以多多交流,互相学习。
服务基层,文艺助力“百千万”
从演出作品上回顾该协会十年发展历程,我更加明白帅志刚所言“文字有力量,声音才能震撼人心”这话的分量。该协会从最开始的经典作品朗诵,到树立“传承经典、创新发展”理念贯,坚持抓好“主题创作”思路,更加注重作品的原创及作品的本土性、人民性和时代性。本次专场演出便是“十年听见东莞声音”主题创作的结果。
当然,这些作品创作的初衷便是围绕中心工作,为“文化强市”“百千万工程”服务,从而推进东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在北京演出后,这些作品就开始落地到为东莞市民服务上。目前首部“十年听见东莞声音”正在东莞各镇街巡演,第二部也已完成框架创作,即将进入采风和内容充实阶段。
该协会还专门为“百千万工程”量身打造了另一部十二集广播剧巨作《第一书记》,同样坚持“本土题材、本土创作、本土演员、本土制作”原则。它将“第一书记”的先进事迹生动形象地用声音艺术进行演绎和传播,展示了共产党员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致力于乡村振兴的感人精神。该作品出品后影响颇大,仅在“学习强国”播放量就达10万以上。今年已申报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
此外,在市文联党组将重点文艺品牌“诗意东莞”交给该协会后,协会主席团组织精锐的骨干会员深入到各镇街、企业、学校开展系列采风活动,到大岭山、石碣、谢岗、樟木头、黄江等镇街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朗诵作品,并已开展了两场“诗意东莞”朗诵会助力“百千万工程”。
目前东莞市朗协已然成为东莞的一张亮丽的新名片。正如诗人彭国梁的诗句所写:朗诵如花开,芬芳艳丽;朗诵如妙象,旋转轻盈;朗诵如明月,晴空朗照;朗诵如清泉,浸润心灵。十年间,正是借助文字的力量,通过跨界融合舞台艺术和传播手段,以声音之美,让莞邑大地的优质文艺节目与厚重文化迈向更广阔的展示空间,让全国人民“听见东莞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