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市文联党组号召领导干部和文艺家协会负责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结合实际工作撰写学习体会,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之际,全面回顾总结东莞文艺事业十年来的发展经验,谋划未来深化改革、推动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系列学习体会自即日起在“东莞文联”微信公众号陆续刊发。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推动东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习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
张彤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明确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关于文化方面的改革,《决定》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任务和目标。在《决定》的第十部分,明确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关于文艺改革,《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应该看到,《决定》关于文艺方面的文字虽然很简短,但却是根据近年来的文艺发展现状所提出的改革要求,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政策性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十年来,文艺创作风气焕然一新。《决定》再次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一脉相承。近年来,我们始终将“铸思想”放在文联工作首要位置,加强政治引领,端正工作导向,不断强化文艺工作的人民性,号召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出象牙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文艺服务的对象、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做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我们深入实施文艺助力“百千万工程”,创作了以广播剧《第一书记》为代表的一大批文艺精品,记录和讴歌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开展“六个一”系列活动,组织协会与镇村结对子定向赋能,推进村级文联建设,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这是两个具有创新性意义的命题,也是文艺体制机制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出成果和出人才是相辅相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文艺界是思想活跃的地方,也是创造力充沛的地方,济济多士,英才辈出。我国文艺事业要实现繁荣发展,就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近年来,我们着力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考虑到很多创造出传世佳作的文艺家已经离世或年事已高,我们针对东莞的老艺术家开展关心慰问,对他们的创作成果进行抢救式的记录保存和宣传推广,举办了“影像·致敬——东莞文联成立60周年60名老艺术家肖像影像展”“岁月如歌——何炽佳、谭钧烈油画作品联展”等活动,策划制作了文联60周年纪念册。另一方面,我们的文艺事业需要更多年富力强的杰出文艺家,所以我们大力推动“文艺两新”工作,推进艺术专业职称评审,实施“东莞文艺新实力”人才锻造计划,扶持“文艺名家工作室”,着力扶持培育青年文艺人才。
从体制机制的改革角度来看,成果与人才相结合,是值得我们深思并付诸探索实践的课题。人才在于发现,也在于其优质创作的呈现。从体制机制上给文艺家创造更为有利于成长、有利于深潜生活的条件,这是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目标。近年来,我们多次组织召开题材规划论证会,开展签约创作和孵化扶持,建立文学创作“全链条”管理机制,依托大型出版社的资源和经验优势,将扶持创作、培育人才、提升作品、展示成果有机整合起来,对文艺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必将对“出作品、出人才”起到很大的催化作用。
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这同样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体制机制问题。适合于优秀作品的社会环境,对作品起着滋育和催化的作用。我们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作品与环境的关系是同频共振的。要彻底改变有“高原”缺“高峰”的状态,一个奋发有为的时代环境、宽松和谐的创作环境、有着很高审美标准而又客观公正的批评环境,都是不可缺少的。近年来,在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我们下大力气抓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建设,打造作家工作室41间,建设作家村展馆、墨隐书房、打工文学之家、文学共建共享基地、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为作家群体搭建平台,将作家们集中起来创作、交流、分享、互动,创造一个阳光明媚、风清气正的环境。
当前,新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文化领域不断催生各类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面对新形势,唯改革者胜。近年来,我们在宣传传播方面不断推进工作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全方位创新,把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贯穿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与市直媒体、著名文化企业深度合作,大力宣传东莞文化强市建设和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新气象,加强文联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建设,开辟东莞文联视频号和“文艺周末”等专栏,打造了既在政治上过硬、又深具“文艺范”的宣传传播体系,实现宣传传播工作的信息化赋能。
下来,我们将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握深化改革的内涵要求,结合文艺工作实际谋划实施更多改革举措,持续推动东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审 | 张 璇
二审 | 刘 浩
三审 | 叶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