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樟木头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樟木头镇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联合举办“知名作家丁燕文学讲座进机关”活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文学志愿服务有机结合,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搭起交流平台,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和文学供给,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为什么“工厂三部曲”会诞生在东莞?文学作品中的东莞和现实生活中的东莞有什么呼应关系?丁燕以《从“工厂女孩”到“革命母亲”——在东莞写作的多种可能性》为题,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在丁燕看来,“写东莞”和“在东莞写”都可称为“东莞写作”,她认为自己和东莞是一位作家和一座城市的“双向奔赴”:她的作品描述了东莞,而东莞也助她确立了作家形象。为此,她和东莞建构起一种血肉相连的深刻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
丁燕的深情分享,激起了来自政府机关、单位文学爱好者百余人的阵阵掌声。大家在聆听中品味,在品味中感悟。当听众就“文学作品的主题”“写作风格的诞生”“文学和社会的关系”等话题进行提问时,丁燕给予了耐心解答。大家纷纷表示,“这次讲座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心田,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讲座的热烈气氛也让丁燕感慨万千,“‘工厂三部曲’的主要采访地和主要写作地都是在樟木头,所以我特别希望在樟木头机关工作的人能了解生活在工厂里的人们的状态,因为‘他们’就是‘我们’。樟木头助我写出了代表作,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对这里的情感非常浓厚。”
丁燕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作协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驻村作家,已出版“工厂三部曲”、《等待的母亲》《双重生活》《西北偏北 岭南以南》等二十余部著作。她的作品获得鲁迅文学奖提名奖、文津图书奖、百花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亚洲周刊》非虚构奖、广东鲁迅文学艺术奖等多个奖项,是中国“70后”的代表作家之一。
丁燕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考,耗费十二年完成的“工厂三部曲”——《工厂女孩》《工厂男孩》《工厂爱情》——共计七十万字。这部作品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受读者青睐,一版再版。从《工厂女孩》2013年首版至今,有关丁燕作品的评论文章一直连续不断。2024年第5期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集中刊发了两篇评论——《看不见的“伤”与“痛”——读丁燕的〈工厂女孩〉〉〈工厂男孩〉》;《介入与延展:非虚构作品的现实关怀——以丁燕〈工厂女孩〉为例》总结了丁燕的独特创作之路,点赞其蕴藏的规律,对推动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是有益的。
创作一部成功之作需要花费作家的大量心血,而能连续在同一主题下深耕细植,且让这部作品既受读者喜爱又受评论家肯定,这更有其特殊的难度。“工厂三部曲”受到广泛认可,说明丁燕的创作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一方面来自她作品题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来自她创作手法的独特性。
事实上,任何一位作家的创作,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从自己长期积累的素材中提炼出来的。自2010年定居东莞以来,丁燕便敏感地意识到这座随着改革开放大潮而发生巨变的城市是写作的好素材,因此她深入工厂,以沉浸式采访的方式开启了自己的创作。当她付出了大量的体力劳动之后,又经过深入而理性地思考,最终以文学的笔法创作出了《工厂女孩》。正是这本书所受到的好评激励着她再接再厉,又创作出了《工厂男孩》和《工厂爱情》。最终,丁燕以其对文学的炽爱、心无旁骛的专注、勤耕不怠的坚持,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学传奇”。
资料来源丨东莞广播电视台
一审 | 张 璇
二审 | 刘 浩
三审 | 叶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