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的岭南夏日正浓,来自北京的中国散文家韩小惠在东莞文联一楼和东莞文友就《散文:从传统到新变》进行了专题讲座。讲座由东莞市作协主席詹谷丰主持。
韩小蕙是北京人,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为《光明日报》高级编辑,著有《韩小蕙散文代表作》等20部,有作品被译往美国、匈牙利、韩国等,曾获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韬奋新闻奖、首届冰心散文奖、首届郭沫若散文优秀编辑奖、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奖。
韩小惠首先介绍了目前散文创作的情况。在她看来,第一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写作。这类写作不是靠文笔,不是靠语言,不是靠结构,而是靠内容取胜。因为任何现实都比想象更现实,任何现实都比艺术更艺术,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有时候比作家想象的更远。她举例朱秀海的散文《山在山的深处》非常好,写了战斗英雄如何最后沦为街道运煤工的故事;她认为倪萍的散文《等着我》也不错。倪萍是文学界之外的人,语言完全是她自己的,有点像主持说话的那种行云流水的,但非常打动人。
在传统现实主义里有一个分支,比重越来越大,就是网络散文。它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全民创作;二是主要是反映“草根”生活内容。有一篇《一个北京导游眼中的藏族人》写的非常好,写一个导游带一个藏族的阿妈阿爸的旅游团,通过一个礼拜的相处,他整个人生观都发生了改变:原来最不文明的人,实际上是最文明的人。另一篇叫《老板,你能请我父亲吃饭吗》,写的一个公司小职员跟董事长说,“老板,你能请我父亲吃顿饭吗?”及之后发生的故事,非常感人。为什么这些散文受大家欢迎呢,这值得认真研究。第三个类叫世俗散文,比较接地气,如王小柔、六六的写作,写的是小资的生活,谈不上什么文学性,但拥有大量读者。纯文学散文一般都是坐在书斋里写的,正襟危坐,但六六写的东西是幽默的、轻松的。
除了现实主义的散文之外,第二种大类就是创新的散文。在这其中,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类。这种写作是古今一体的、中外融合的,把天上地下、人间鬼神都穿插在里面。在韩小惠看来,写散文不妨借用一下小说或科幻,或儿童文学的手法,只要想表达的情感和思维是真实的,用任何手段都可以,甚至可以小小的虚构。
创新的探索里面还有相当大的一个分支就是新散文的创作,代表人物是张锐锋、周晓枫、祝勇,他们主要推崇语言的华彩,“语言是第一位的”,这类散文写作让散文精致化、贵族化。
在韩小惠看来,好散文必须具备四个因素。一是诗意的光芒,比方谢冕的《永远的校园》、《流向远方的水》文字特别好;二是哲学的深度,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三是生命的激情。要作家在“不能不写”的状态下才写;四是“思想最重要”,这是张中行先生说的。
韩小惠结合自己的读书和写作,讲述了散文如何写得出彩。首先,要有个性,要重视自己的感觉,写出自己的个性。譬如王安忆的《阳光下的魅影》,写的是到意大利旅游,但非常精彩。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也很好;第二个就是实践。实践就是见识。她看散文,第一不看文笔,也不看结构,也不看故事,最喜欢看的就是文字里面有没有实践,就是说有没有自己个人对社会和世界的认识。有些作品文字非常漂亮,可没有感觉,没有温度,没有实践,就差那么一点;第三就是角度,用什么角度来写很重要。比方《山在山的深处》是通过对比的角度来写的。张洁的《这一生太长了》,用狼写社会、人生、人类文明。
讲座结束后,韩小惠还就东莞作者提出的和散文相关的话题进行了互动讨论。与会听众表示,韩小惠老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高度,有高瞻远瞩的宏观概括能力,且因她长期在散文战线上工作,有具体的实践经验,所以她讲述的东西都是干货,对具体写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韩小惠希望东莞作家多些东莞,多给《光明日报》投稿,通过文章来展现真实的东莞,丰富的东莞。
东莞文联主席刘锦明感谢韩小惠为大家上了一堂散文课,同时勉励东莞散文作者多些东莞,他希望大家的写作要像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要将生活中的真善美表达出来,要将更多的希望和温暖带给读者。他表示,东莞文联将会把“文艺沙龙”这个栏目日渐规范化,将不定期邀请作家来东莞采风,希望作家们能在主题上挖掘得更深一些,能客观、真实、细节地反映东莞。

东莞市作协主席詹谷丰主持讲座。

中国散文家韩小惠讲述《散文:从传统到新变》。

《散文:从传统到新变》讲座现场。

讲座进行中,认真听讲的文学爱好者,边听边做笔记。

文学爱好者们认真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