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东莞的非遗传承场域涌动着青春与传统的碰撞。4 月 28 日,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大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们深入东莞文联及民间文艺家工作室,展开了一场聚焦 “地方民俗旅游传承与创新” 的田野调研。这场由课程项目驱动的深度对话,不仅是一次知识落地的实践课堂,更是非遗从 “静态保护” 迈向 “活态传承” 的创新探索。
田野对话:高校学子叩开非遗传承之门
(一)双向奔赴的调研准备
此早在调研启动前,学生们便以“地域组”“类别组” 为单位,展开了为期一周的知识储备。负责文献梳理的同学深挖古琴流派、潮绣技艺谱系、唐菓子饮食文化等项目的历史脉络;技术小组参考苏州刺绣体验工坊、菓子体验馆等国内外案例,设计了包含 “非遗与旅游融合可能性”“游客体验对传承的影响” 等核心问题的访谈提纲;联络组提前与王可逊(古琴)、蔡小苹(潮绣)、温沛标(古琴)、李文卫(洞箫)等非遗传承人对接,搭建起高校与民间的对话桥梁。
(二)沉浸式调研:技艺现场的文化解码
当日下午,各组学生分赴万江、南城、东城等多地,在传承人工作室展开沉浸式观察。在万江下坝纭珧工作室,谢洁霞、杨建华展示了“落雁”“朝露” 等经典和菓子的制作工艺,她们将和菓子转化为装饰画的创新实践,让学生们惊叹不已。学生黎芷莹记录道:“原来传统茶点可以兼具食用与艺术价值。” 在南城十小百岁牌工作室,罗运娣老师演示了 “有球必应”“布制玉兰花” 等衍生产品的制作,非遗进校园的生动实践,让学生们看到了传承的 “年轻化” 路径。学生陈雨晴感慨:“课后兴趣班让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理解百岁牌的祈福文化,这比单纯的展览更有生命力。”
多维调研:从技艺观察到创意碰撞
(一)深度访谈:传承困境与创新破局
在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中,学生们捕捉到非遗传承的真实痛点。古琴斫琴师王可逊坦言:“传统古琴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如何让‘旧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而潮绣传承人蔡小苹则强调文化内核的坚守:“潮绣的钉金绣、垫绣针法是灵魂,创新不能丢了根。” 针对这些问题,学生们结合专业知识提出设想:为古琴项目设计一款能将琴弦振动转化为光影艺术的智能音箱;为唐菓子开发用可食用蜡材制作、搭配唐代饮食插画包装的香薰蜡烛。这些创意得到传承人认可,谢洁霞表示:“年轻人的想法为我们打开了新视野。”
(二)实践体验:手作中的传承感知
在东城旗德顺华服工坊,学生们亲身体验了旗袍绳结编织;在东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传承人段丽红、王宇慧指导学生完成生肖和窗花剪纸。学生吴樱焯在体验剪纸后说:“当指尖触碰到薄纸与刻刀的互动,才真正理解‘非遗技艺是手与心的对话’。” 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为文创设计积累了灵感,更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 “传承不仅是技艺复刻,更是文化情感的传递” 。就像杨建华老师说的:“分享也是一种传承,哪怕只是转发一条唐菓子的视频,都是在为传统文化‘破圈’助力。”
传承新思:当非遗遇见旅游创新
(一)融合路径:从“观赏” 到 “参与” 的升级
调研发现,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正从“展品陈列” 向 “体验消费” 转型。例如,百岁牌团队开发了 “千角灯 DIY 材料包”,把可折叠卡纸、LED 灯带与非遗故事手册组合在一起,让游客在拼装中感受节庆文化;潮绣项目推出 “刺绣纹样数字藏品盲盒”,借助 NFT 技术实现传统纹样的虚拟穿戴与二次创作,吸引年轻群体。学院课程实践指导老师程文婷指出:“这些设计既保留了非遗的文化符号,又符合现代旅游注重互动的需求。” 学生们正尝试用科技赋能、强化体验的方式,为非遗旅游注入新动能。
(二)活态传承:从“静态保护” 到 “动态创新”
调研中,“创新与坚守” 成为高频词。王可逊老师将古琴工作室与民宿结合,打造出 “古琴文化体验空间”,让游客能在弹奏中感受古曲魅力;唐菓子团队把和菓子制作课程融入文旅线路,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文化韵味。这些案例让学生们认识到:“非遗传承不是固守传统,而是在保持核心技艺的基础上,找到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 学生何智鹏在调研古琴项目后说:“当古法斫琴和现代文创结合,老手艺也能焕发出新活力。”
学子心声:实践中触摸文化脉搏
(一)在思想碰撞中收获成长
学生张广泳回忆唐菓子工作室的访谈时说:“最大的体会是传承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谢老师和杨老师为了还原唐代和菓子的口感,反复试验食材配比,这种匠人精神让我们明白,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入理解之上。” 学生利瀚泽在体验旗袍刺绣后,关注到传承人的市场意识:“万银枝老师将刺绣纹样融入现代服饰,既保留了传统美学,又打开了消费市场,这为我们设计文创产品提供了重要思路。”
(二)在协作调研中理解价值
学生尹甜甜表示:“整理文献时发现,东莞非遗项目的地域特色非常鲜明,比如千角灯的‘千角’象征百子千孙,这种民俗符号正是旅游开发的核心 IP。” 访谈工作让她认识到非遗调研的系统性 —— 从历史梳理到市场分析,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
结语
一场未完待续的文化接力
当暮色降临工作室,学生们的笔记本已记满传承人的寄语与创意火花。这场田野相遇不仅产出了短视频素材、文创草图等可见成果,更在高校与民间之间种下了合作的种子。正如东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阎江所言:“学生们带着学术视角观察非遗,传承人以实践经验反哺教学,这种双向赋能正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
未来,调研成果将转化为短视频、文创设计等传播载体,部分优秀方案更有望通过东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平台落地,让东莞非遗在民俗旅游的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从课堂到田野,从理论到实践,这群高校学子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用创意激活传统基因。当民间文艺遇见青春视角,文化传承便有了更蓬勃的新时代力量—— 这或许正是这场调研最动人的注脚。
资料来源丨东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一审 | 张 璇
二审 | 刘 浩
三审 | 叶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