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时代的风向标。当前,新大众文艺广受学界和文艺界关注,逐渐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文艺现象和文艺思潮。5月14日-16日,由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刘琼率队的调研组专程赴莞,通过现场采访、实地调研、座谈研讨等形式,深入了解东莞新大众文艺实践。调研组认为,东莞文艺创作是新大众文艺的自然现象、典型样本,为新大众文艺发展提供了务实可鉴的丰富经验,将全力推动新大众文艺东莞实践样本走向全国。
5月15日,人民日报社调研组在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召开东莞市新大众文艺工作座谈会,围绕新大众文艺的内涵、特点与意义,大众文艺的历史脉络与最新发展,媒介变革对文化生活、文艺形态的塑造,新大众文艺对文艺观念变革的启示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现场听取市文联、市作协、市文化馆负责人介绍东莞文学发展及推动新大众文艺有关情况,倾听与会专业作家、素人写作者、文艺工作者分享个人文学创作的感受心得,并进行文学创作交流讨论。
调研组认为,在时代、生活、文学都在发生巨变的大背景下,东莞的文学创作经验,文学创作者,文学创作土壤,都印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承载着梦想之城的温度。东莞文艺创作总体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和大众化的显著特征。东莞的新大众文学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变迁,书写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为城市注入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成为东莞乃至全国文学创作的一面旗帜,凸显了“新大众文艺”东莞样本在当前文艺发展的前沿性、启示性以及重要内涵意义。
据了解,东莞的文艺创作具有天然草根性和大众性,从打工文学到素人写作的一脉相承,都是“群众参与文艺生产”的见证。近年来,随着自媒体平台和AI技术的兴起,普通人的创作热情被激发,一批来自工厂流水线、社区市井、服务行业的素人写作者在东莞悄然孕育。他们以富有烟火气的作品持续破圈,最终汇成广受关注的“素人写作”现象,形成独特的“东莞写作群”,被誉为“新大众文艺”典型样本,备受全国关注。
接下来,东莞将加大力度,加强新大众文艺“东莞现象”的总结、提升与研究,深度推进课题式研究;围绕新大众文艺,选派新大众文艺家参加鲁迅文学院东莞特殊学堂的培训,设立新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中心、研究基地,举办新大众文艺专题展、座谈会,做好“新大众文艺”宣传平台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新大众文艺东莞实践样本力量,推动新大众文艺从“现象级热潮”升级为“可持续生态”。
资料来源丨东莞广播电视台
一审 | 张 璇
二审 | 刘 浩
三审 | 叶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