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东莞日报社、桥头镇人民政府、东莞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东莞荷花文学榜初评会在中国荷花名镇桥头镇举行,42部参评作品经专家优中选优,最终有26部作品入围终评。本届文学榜不仅参评作品数量和质量上有着显著的提升,竞争激烈;更是吸引了许多素人写作者参与,以普遍较高质量的作品与名作家同台竞争。
当前,新大众文艺发展如火如荼,以“素人写作”先声夺人的东莞实践更是被誉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现象和典型样本”,为拓展深化新大众文艺提供了有益借鉴和经验。它不仅备受关注,全网火爆,更是以“温热生活烟火气”的鲜明特质广受点赞,接连惊动中宣部、中国作协和人民日报社来莞调研。
特别是在全国不断重塑文艺生产与传播格局的当下,加强新大众文艺理论体系构建和健康发展引导,成为重要的时代议题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抓住新大众文艺的春天,深挖东莞典型样本力量,助力东莞实践样本在全国走深、走实,推动新大众文艺从“现象级热潮”升级为“可持续生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中,无论二十多年来东莞文学创作从“打工文学”到“素人写作”这一脉相承的发展路径和创作群体,还是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桥头文学模式”“长安文学现象”及其他文学群落,都从不同角度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鲜、有益、独到、有效的时代生活、城市经验与美学建构,是“新大众文艺”的先声和雏形。用东莞市作协主席、文艺评论家胡磊的话说:从创作的主体、内容和传播方式来看,东莞打工文学和素人写作现象就是新大众文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桥头文学模式”等具体现象,更是深入研究东莞新大众文艺具体而生动的案例。
作为东莞最高规格的文学活动品牌、孵化平台和“桥头文学模式”的载体,东莞荷花文学榜创立十八载,一直以发现新人、推出优秀作品为主要目标,坚守纯洁性、贴近性和时代性,展示东莞文学创作的整体实力和最新成果,早已成为东莞文学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该文学榜已举办了九届,共评出76篇(部)获奖作品,60多个获奖作家,为王十月、郑小琼、塞壬、柳冬妩、穆肃、陈崇正、阿微木依萝、李知展、莫华杰、周齐林、刘大程、蓝紫等作家提供了最初的展示平台,助力他们从漂泊不定的务工人员和文学爱好者成长为专业或职业作家,走出东莞,走向全国,乃至国际舞台,从素人向名家不断蜕变和华丽转身。
郑小琼分别以诗歌《黄麻岭》、散文《铁·印刷厂》在第一、二届登榜,在她文学创作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我文学创作的最重要的两个符号(黄麻岭、铁)都与荷花文学榜有重要的关系”“东莞的生活给我创作的源泉,是我文学创作之根”,如黄麻岭、桥沥、横江厦、银湖公园、寒溪、莲湖等,对于她来说,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文学创作中重要的隐喻。以散文《爱着你的苦难》《镜中颜尚朱》分别于第一、九届登榜的塞壬也表示,“荷花文学榜让我有了写作的自信,从而坚定了写作之路。在东莞写作多年,我看到一茬一茬的作家通过该平台走进大众的视野,以此为起点,越走越远。”
此外,王十月获鲁迅文学奖的《国家订单》,柳冬妩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的《打工文学整体观察》,李知展获“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佳作奖、广东省有为杯小说奖,并被《人民文学》外文版译为英、法、意语等语种的《明月怆》,陈崇正同样获广东省有为杯小说奖的《黑镜分身术》……这些作家的早期代表作都曾登榜荷花文学榜。广东省作协主席、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曾如是说:“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一批又一批的作家,从这里出发,成长,它构成了一部小小的东莞文学史。”
确实。改革开放以来,有超过2亿人在东莞工作过、建设过、奋斗过。东莞也为他们提供了工作、生活、体悟、碰撞的广阔舞台,为东莞文艺的孕育提供了坚实的土壤。特别是从东莞于2001年提出“文化新城”建设到如今如火如荼的“文化强市”建设的二十余载,东莞文艺事业全面繁荣,东莞也如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刘琼所言,东莞已从当年的文化凹地变为如今的文化高地。
因此,东莞的文艺创作本身具有天然草根性和大众性,从打工文学到素人写作的一脉相承,都是“群众参与文艺生产”的见证。其创作主体规模变大、类型多样化,创作的热情和动力澎湃,整体上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文艺创作生态。因此,新大众文艺在东莞,具有天然的群众基础和“火起来”的优势条件。这一点,从历届东莞荷花文学榜推出的新人新作上都能得到充分体现和有力佐证。
特别近年来,随着自媒体平台和AI技术的兴起,普通人的创作热情被激发,一批来自工厂流水线、社区市井、服务行业的素人写作者在东莞悄然孕育。本届初评中涌现出一大批,如马益林的《跛爷》、赖海石的《反诈乌龙》、杨华之的《快递员手记》、胡云的《岔路口》、徐扬的《长夜将至》、周志文的《一张脸的虚像》等在《中国作家》《诗刊》《花城》《作品》等名刊大刊发表的文学水准很高的素人作品,与活跃的名作家作品一同参与pk。这不仅展现了东莞良好、活跃的文学生态,也反映了东莞荷花文学榜贴近大众、紧跟时代、广受认同的特质,更彰显了东莞作为新大众文艺实践样本的典型性。
荷风袅袅,夏韵悠悠。如今东莞桥头莲湖又将迎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夏,满湖芙蕖厚植于沃土,素雅兼济,与人同醉。它们或呈现菡萏倚绿荷姿态,如点燃的火把。或恣意绽放,灼灼其华,如笑靥粲然,迎风展怀的少女……东莞的新大众文艺实践,东莞的文艺事业发展,亦如此夏荷,映日别样红。
征稿启事
《新大众文艺》副刊由东莞市委宣传部指导,东莞市文联、东莞日报社、东莞市作协联合主办,每周一个整版,逢周五出版,设有城市檐铃、烟火未央、南风莞尔、众说新语、文艺微光、文艺壁橱、南国红豆、禾花雀跃等栏目,以小说、散文(非虚构)、诗歌三大文体为主,穿插文艺评论、人物通讯、文艺观察、本土特色作品等,欢迎广大新文艺创作者踊跃投稿。同时,符合报刊要求的摄影、书画、剪纸等艺术门类原创作品也可投稿。
投稿邮箱:dgxdzwy@126.com ,来件标题统一格式为“省份+作者+文体+标题+字数”,如“广东何某某散文《东莞新大众文艺烛照我行》2000字”。
资料来源丨《新大众文艺》、“素人写作”微信公众号
一审 | 张 璇
二审 | 刘 浩
三审 | 叶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