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落实中央、省委、省文联、省摄协和市文联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部署安排,2015年,东莞市摄影家协会与韶关市摄影家协会结成“一对一”对子关系。6月12日东莞市摄协通过送展览、举办摄影讲座等联谊活动走进韶城,为莞韶两地影友的交流、学习播下文化的种子。
《工业记忆》进韶城 韶城影友受启发
送展览是这次结对子的重头戏。《工业记忆》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东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陈锦波近年来的摄影力作,他用了4年的时间跟踪拍摄因为产业转型而被拆迁的阳春钢铁厂。展览推出后,受到文化各界的推崇,先后获邀在珠海、阳江、宁波、绵阳、东莞、广州等地展出,作品呈现出精湛的摄影技术,深远的人文思考及人性关怀,获得了摄影界的广泛好评。这次韶城展,是该展览的第七站。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桐胜在他的观展感受中说到,他第一次见到这组作品时“就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他认为“这组作品最珍贵的是记录了新中国最不能让人忘记的那段辉煌历史和人们为新中国的强大而奋斗的一种极其宝贵的精神。我相信这些具有人文色彩的工业照片会给我们这代人留下美好的记忆和难忘的印象,为我们的后人、为中国工业史、为中国摄影文化宝库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永载史册。”
韶关市文联主席刘照丁在本次展览座谈会上,首先对陈锦波为莞韶文化艺术交流所做的努力和贡献表示感谢,他表示韶关也是个重工业城市,我们也面临旧城改建、产业转型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工业记忆》中得到启发,用我们的镜头去记录身边的事,为韶关的后人留下值得回忆的影像。和作者有着30多年交情的韶关市摄影家协会前主席黄日有,他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给了展览很高的评价。他说“作者通过拍摄手法、用光、构图等技巧,每一张作品都准确地为主题服务,我都想给这个展览打个100分。”同时他认为,作者为摄影主题所做的准备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韶关是广东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国家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设,建立起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韶关挖掘机厂、凡口铅锌矿、大宝山矿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奠定了韶关工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七十年代,韶关已成为广东重要的工业基地。这次通过“结对子 种文化”的方式走进重工业基地韶城,更是有着特别深刻的意义。
结对子 种文化 莞韶影人是一家
6月12日晚上,莞韶联谊活动在韶关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举行。东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陈锦波为韶城影友送上《风光摄影如何与人文环境结合》专题讲座。陈主席说摄影是多元的,我不反对拍风光,拍“风光雪月”,但要看你能把“风光”带到什么样的高度。风光片应该拍什么,怎么拍,拍前应该做好功课。讲座通过图片举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人文在风光摄影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获得了现场听众的认可。韶关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陈韶坤认为,讲座开阔了韶关影友的思维,对以后的拍摄将带来很重要的转变。
讲座结束前,陈主席还为现场影友点评了部分作品。这是从上午莞韶联谊活动作品评选中选来的作品。联谊活动作品评选共评出19幅作品。老影友林勃的《韶关东街——记忆中的白铁铺》获得金奖。韶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谭富堂看着这幅照片,不无遗憾地说:“这样的店铺、这样的东街已经消失了。期望韶关的影友通过这次活动,从《工业记忆》展览的作品中学到如何拍好韶关。”
此次《工业记忆》摄影展进韶城暨莞韶影友联谊活动,精彩纷呈,两地以摄影为媒,并通过“一对一”的结对子关系,有目标地输送、共享文化资源,让文化的种子在莞韶两地遍地开花。
(图、文:市摄协)

《工业记忆》作者陈锦波(左二)向韶关市文联主席刘照丁(右二)等嘉宾介绍展览情况。

陈锦波接受韶关电视台访问。

韶关市文联主席刘照丁期望韶关影友从展览中获得启发。

资深摄影人、韶关市摄影家协会前主席黄日友高度评价展览。

韶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谭富堂主持展览座谈会。


影友们急切地等着作者签名赠送小画册。

展览现场。

参加展览开幕的部分影友留影。

讲座开讲在即。